正文 第41章 自我監控——降壓的晴雨表(5)(1 / 3)

六、高血壓防治的“五個誤區”

健康提示:我們在治療高血壓時要樹立一個這樣的認識:在正常範圍內,血壓降得越低,越有利於身體健康。此外,還要注意堅持服藥、堅持用藥、選用長效降壓藥。

高血壓有多種類型,再加上現在的藥物品種也很多,於是在防治的過程中,人們常出現一些誤區,最常見的有以下五種。

1.擔心血壓降得過低

受傳統高血壓防治觀念的影響,對目前提出的將血壓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顧慮,擔心血壓會因此降得過低,對心、腦、腎供血不利,引起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誘發相應並發症。

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血壓在理想範圍內越低越好,隻要平穩地將血壓降至目標水平以下,既可減輕症狀,也可減輕各種腦血管事件的危險性。

2.對有並發症時,應將血壓降得更低認識不足

按現代高血壓控製標準,凡合並糖尿病、高血脂、並發糖尿病、腎病時,目標血壓水平應降得更低,應在130/80mmHg以下,這樣有助於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但目前許多人對此認識不足,未能采取積極措施達到目標水平,因而心腦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3.血壓降下來後不一定再用藥

許多患者服藥總是斷斷續續,造成血壓波動,致使心腦血管發病事件有增無減。

造成用藥中斷的因素很多,其中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對高血壓病必須長期治療認識不足,因而形成一種誤識,以為血壓一旦降了下來便可以停藥了,擔心用藥時間長會引起不良反應。

這種認識危害很大,應杜絕。首先要明確血壓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後仍要堅持用藥,任何時候都不能隨意中斷用藥。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終身用藥以保持血壓的理想水平。

4.不用藥亦可降壓

“不用藥亦可降壓。”這是近年來不少保健品及降壓器具,如降壓表、降壓帽、鞋墊等的廣告中常用的一句話。事實並非如此,且不說這些器具的療效不可靠,而是就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藥治療是最有效、有益的選擇,不用藥才是誤區,是不明智的選擇。

5.治病心切,喜歡作用快的降壓藥

其實,多年的高血壓無需立即降,應該緩慢、平穩,並能在全日24小時內平穩降壓。對此,長效降壓藥可達此目的。因而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盡量用每日一次的長效降壓藥。

(第二節)防患於未然——高血壓患者家人如何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的家人應該怎樣做?做些什麼呢?一方麵要在生活上照顧、安慰、理解患者。另一方麵,則要關注自身的健康,防患於未然。具體說來,高血壓患者的配偶要防止因生活習慣相近導致高血壓病,成為“患難夫妻”。而高血壓患者的子女因為會遺傳高血壓的易感性,更應矯正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即使血壓正常,高血壓患者的家人也應每年測兩次血壓。

一、高血壓具有遺傳性

健康提示:高血壓有明顯的遺傳性,所以如果你的上輩有高血壓患者,你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能引發高血壓的一些誘因。

人們為何會得高血壓,至今沒有人知道。醫學術語使用“原發性”、“特發性”等詞彙表現病名,就是因為高血壓的病因尚不清楚。

大部分的高血壓都是“原發性高血壓”,占全部高血壓的95%以上,其餘不到5%的則是由於明顯的疾病造成,被稱為“繼發型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是由原發性疾病所引起的。而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約占60%,環境因素約占40%。

高血壓病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臨床上約60%的高血壓病患者可詢問到有高血壓病的家族史。國內調查發現這樣的一些有規律也反映出高血壓的遺傳性。

父母一方有高血壓的,子女的高血壓病患病率達28.3%;父母均有高血壓,子女高血壓病的患病率達46%;而父母無高血壓,子女高血壓的發病概率隻有3.1%;高血壓病患者的親生子女和養子女生活環境雖一樣,但親生子女較易患高血壓病;孿生子女一方患高血壓,另一方也易患高血壓;高血壓產婦的新生兒血壓要比正常血壓者為高。

動物實驗研究也已成功建立了遺傳性高血壓鼠株,繁殖幾代後幾乎100%發生高血壓,可見高血壓病與遺傳密切相關。

但是,父母有高血壓病的,其子女並不是100%患高血壓病,上述調查顯示有54%的子女沒有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而發病的多基因性遺傳病,具有很高的遺傳概率。

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的父母或上輩直係親屬中有高血壓病患者,那麼你患高血壓病的機會就會多一些,但並不是說你一定會患高血壓病。隻要能夠盡量避免一些容易引起高血壓病的誘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少吃鹽、不吸煙、不飲酒、不肥胖,同樣可以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生。

高血壓的遺傳可能存在主要基因顯性遺傳和多基因關聯遺傳兩種方式。在遺傳表型上,不僅血壓升高發生率體現遺傳性,而且在血壓高度、並發症發生以及其他有關因素方麵,如肥胖等也有遺傳性。

因此,識別和克隆原發性高血壓易感基因,將可能從根本上闡明這一疾病的遺傳本質和發病機製,對疾病的臨床分型、預後判斷、個體化治療和早期檢出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