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之美,手工設計的傳承與現代轉化
思想的聲音
作者:曾輝
人類近代文明經曆了非常重要的三個階段:其一是十六至十九世紀前的手工業時代;其二是自蒸汽機發明之後從十九世紀開始的工業時代;其三是自二十世紀至今的信息時代。在這樣大的文明演進過程中,手工生產被機器生產逐漸替代,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人們分享著工業革命帶來的規模化的批量生產,特別是伴隨著新興材料的誕生如玻璃、塑料、金屬等,它們取代了自然生長出來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柳條、藤條等,成為規模化生產的主要素材。由此,人們的生活開始遠離自然,這種與自然的疏離讓人類陷入一種缺乏生機的、冷冰冰的、失去生態活力的生存方式。於是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手工對於人類的價值,手工藝對於生活的價值。
手工是人類進化的標誌,手工精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手工設計是心手相通的完美結合,帶著創作者的智慧和體溫,一方麵,體現了天人合一、敬天愛人的手工精神;另一方麵,通過手工作品,形成了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我們開始回望農業時代或手工業時代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自然、舒適、簡約、質樸、充滿有機能量的“慢生活”,是對快節奏與快速消費的反思,使現代城市人獲得生活與心靈上的平衡與享受。這種精神上的回望,正在成為更多有識之士的實際行動。他們從大規模的生產線上逃離出來,回到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的空間,創建出能夠表達自己意誌的工坊、工作室,嚐試使用純粹的天然材料,製作出帶有手工藝人的手工痕跡與審美心意的產品。比如荷蘭的鄧肯·羅斯,她利用希臘的傳統工藝,製造出仿佛新石器時代的陶碗;而蓋伊·範林普特則利用陶瓷工藝燒製出薄如貝殼的容器;中國台灣的黃大安采用柴窯創造出富於變化的茶盞;比利時米亞蓋森思純亞麻的桌布,並稱之為“低語的青草係列”……這些都是對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反動,這些作品不但體現了製作者利用傳統工藝的精湛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現出回歸自然的一種精神追求。
北京國際設計周曾經於2013年在皇家糧倉推出“手作之美設計展”,其要義旨在倡導這種手工精神,盡管不能改變工業時代生活用品的千篇一律與產品的冷漠感,但至少可以借助這個平台,發出一種微弱的聲音:現代手工設計正在以設計來喚醒傳統手工,並賦予傳統手工以嶄新的生命,使之存在、存續與生長。現代手工設計,崇尚貼近自然、崇尚創造、感性、釋放自我,為生活帶來豐富的色彩和自然的美感。麵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發現或許可以從手工的現代設計中尋找到某種解決方式。
2013年北京設計周“手作之美設計展”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