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改變生活
封麵報道
作者:王馨欣
設計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自人類誕生之初,設計便開始存在,並一直引領人類探索的步伐不斷前行。數百萬年前,當人以“人”的身份開始製造第一件工具時,在這種創造行為之前的構思即是“設計”;從東非坦桑尼亞的第一塊石器,到北京周口店的獸牙海貝裝飾品,再到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野牛壁畫,以及西安仰韶文化時期的各類盆罐壺缽,處處都閃現著先民創造性智慧的結晶;進入近現代以來,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工業化生產,促使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應運而生,從第一屆世博會的“水晶宮”建築設計,到“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埃菲爾鐵塔,再到美國國際主義建築風格,以及如今廣泛普及的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個個都展現出設計對人類生活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設計”到底是什麼?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界定。如今,設計(Design)這個詞已經從一個小眾性的專業詞彙演變成為一個社會化的流行詞語,因為設計與我們的生活已經完全合二為一。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院的前身)學校大門之上,曾長久懸掛中國現代設計藝術奠基人張光宇先生(1900-1965)設計的四個圖標,分別代表衣、食、住、行,體現了“設計為民生”的理念,設計如何改變生,要從這說起。
德國杜塞爾多夫K21 Staendehaus博物館中名為“In Orbit”的巨大公共藝術作品,由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創作,三個網狀平麵創造出神奇的懸浮空間,人們在其中自由地行走互動,猶如科幻電影中的特效場景,傳達未來“科學與藝術無限融合”的理念。
毫無疑問,若想讓交通變得更美好,我們無法僅寄希望於龐大的汽車。在汽車工業發達的歐洲,城市公路交通正在出現由“四輪”到“兩輪”的回歸。這樣一款由德國設計師設計的簡約自行車,更多地將“跑”的概念融入到自行車中,綠色與健康並行。
從衣食住行說起
從獸皮、骨針開始,到今天厭倦雷同與撞衫成為了現代人的偏好,“衣著服飾”不僅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條件,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具備審美價值、民族傳承,以及時代認同性等社會功能。時裝周、時裝雜誌告訴人們要追求時尚與個性,高端服裝訂製和私人形象設計使人改頭換麵,更自信地生活。
中國人講究吃,還要吃出文化,所謂吃的文化更多從色聲香味諸多角度將飲食提升到了藝術境界,諸如麵塑師、西點師、糖藝師、蛋糕裱花師等職業紛紛湧現,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頂級多重感官體驗引領人去購買最藝術化的精致餐具,在家做飯也不忘講究設計和品位。
自從人類誕生,就開始尋找能遮風避雨的場所。隨著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築不再僅是人遮閉自然、保護自我生存的場所,人們對於住所的要求已經從單純的物理空間存在,轉化為人性空間存在。與建築一樣,現代交通工具的設計也不僅僅是外觀的造型設計與裝飾,更涉及到與氣阻、風洞等空氣動力學要素之間的關聯,體現的是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體。當下最為火爆的特斯拉純電動汽車和以穀歌公司為代表設計開發的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等,都是依托於設計創新的驅動式發展才得以實現。
“用”是離社會大眾生活最為貼近的日用消費品的總稱,對於中國人而言“三大件”這個名詞是再熟悉不過的,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的“手表、自行車和收音機”,到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90年代之後的“攝象機、電腦多媒體和私人汽車”。“三大件”種類的變化體現了不同時期中國人生活日用消費品的變遷,隨之改變的不僅是品種和類型,同時也包括造型和樣式,雖然在建國初期物質貧乏時代可選擇的物品本來就稀缺,但仍然無法阻擋人們對於設計和美的追求。進入21世紀之後,生活日用消費品的變化開始在耐用性和品質的追求之上,又增加了個性化和新潮化的追求,從磚塊式“大哥大”到“蘋果”,人們已不再是等用壞了才買新的,而是變為對最新機型的即時性更新,“蘋果”從之前小眾化的產品,演變成如今全民追捧的“街機”,這與其完美的產品造型設計、人性化的用戶體驗和精湛的產品製造工藝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