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進程的工業設計
封麵報道
作者:紀詠 靜二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工業產品。一個產品,對於普通大眾,更多的是議論它們的材質、性能等,而很少去考量設計因素,但是蘋果公司數碼產品的出現,使這一情況得到了很大改變。人們從iPhone開始接觸蘋果,執著的情感認同很快便延伸到了蘋果的個人電腦iMac、音樂播放器iPod、平板電腦iPad等產品。對於工業設計的追捧,在被稱作“果粉”的蘋果數碼產品的狂熱粉絲身上得到了體現。我們對排隊搶購的印象,也許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很難想像,進入二十一世紀,蘋果公司的每款數碼產品發布,都會在世界各地的專賣店引發徹夜排隊搶購的熱潮。
“我先是被蘋果的設計所吸引,開始了解到喬布斯這個人,被他的天才、魅力所感染,然後就被蘋果俘獲,成了它每一款產品的忠實使用者。”同為“果粉”的漢庭酒店集團創始人、執行董事長季琦的告白,似乎在告訴人們,蘋果的魅力所在,正是工業設計的魅力所在。更有無數普通的“果粉”會拿著蘋果產品津津樂道:“這就是我想要的。”
對蘋果產品的大量需求,也使蘋果零售店的數量逐漸增加。圖為位於上海的蘋果零售店。普通大眾更多的是去關注一個工業產品的材質、性能等,蘋果公司數碼產品的出現,使人們開始關注產品的設計因素。
蘋果產品的設計靈魂,很能引爆我們對工業設計的關注。設計可謂蘋果取勝的關鍵之道。一手締造蘋果神話的喬布斯認為,蘋果的位置,處於人文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交界處。工業設計,使產品不再僅僅隻是商品,也可能是一件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品,一個時尚文化的概念……
古老而年輕的學科
其實,人類應該對工業設計並不陌生。作為人類設計活動的延續和發展,工業設計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從史前人類在磨製的石斧石刀、裝飾的洞穴上,已經能夠看到工業設計的雛形,被刻畫在遙遠的石器時代了。
隻不過,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工業設計又很年輕,它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經曆過長期的醞釀階段,直到20世紀初才正式開山立派。工業革命的爆發,帶來了物質的豐富,可人們又不得不為琳琅滿目卻粗製濫造的工業產品而苦惱。為改變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所帶來的工業產品的痼疾,工業設計便登上了曆史的舞台,無論滲透到哪個行業,工業設計一出手便屢有斬獲。
以汽車工業為例。當汽車隨處可見,人們就會要求它不再隻是台像火柴盒般簡陋粗笨的交通工具。在汽車巨頭群雄逐鹿的一個多世紀裏,工業設計成了汽車產品競爭中勝出的重要法寶。“工業設計創造了產品品牌,品牌的形成首先是產品個性化的結果,而設計則是創造這種個性化的先決條件。”曾任寶馬產品開發主管的賴茨勒這樣描述著工業設計的重要作用。自從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汽車以來,汽車產業就不停地圍繞著技術和外觀推陳出新。
工業設計改變了社會進程,蘋果公司的數碼產品也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圖為北京芳草地購物中心的雕塑,設計者選擇了1953年款的大眾甲殼蟲汽車(這一代甲殼蟲汽車被親切地稱為“小橢圓”)作為創造對象,結合聚酯和鋁材料,打造了這一獨特的作品。這款設計被恰當地命名為BeetleSphere(甲蟲球體)。
通過一台設計不落俗套的汽車,便可一窺工業設計的價值所在。大眾甲殼蟲轎車的橫空出世,迅速打破了以往傳統汽車的機械化冷漠感,用設計軟性溫柔的一麵抗拒技術硬性冷漠的一麵,其獨特的造型和低廉的價格迅速得到市場的青睞,創造了一個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跡。1938年,第一輛甲殼蟲在德國的沃爾夫斯堡下線,此後,它便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暢銷世界各地,成為全球汽車史上的最暢銷車。
1969年,在美國洛杉磯的在一個汽車電影院裏,大眾甲殼蟲汽車的車主們在觀賞一部迪斯尼新作品《The Love Bug》。
甲殼蟲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納粹德國,1930年希特勒委任工程師費迪南德·波爾舍(保時捷的創始人)設計一款可以廣泛使用的大眾化汽車。1931年,波爾舍迎合當時風靡的流線型風格,畫出了甲殼蟲轎車的草圖,1935年造出第一台樣車。他把大自然中甲殼蟲的美如實地、天才地運用到車身造型上,甲殼蟲汽車前臉造型,曲線優美可愛,整體化的車身設計,具有節奏韻律的美感,同時還很好地應用了空氣動力學原理。設計者最初並沒刻意附會在“仿生”的理念之上,“甲殼蟲”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938年7月3日的《紐約時報》上,美國人覺得這車像“一隻可愛的小甲殼蟲”。波爾舍本人也許都沒有預料到這個可愛的“甲殼蟲”會在未來世界演繹成為汽車工業史的佳話與最受世人矚目的經典車型。
2011年8月5日,在墨西哥普埃布拉探訪大眾甲殼蟲汽車生產
曆代甲殼蟲發展的曆史見證了汽車文化的演變,甲殼蟲一直堅持著複古路線,其圓潤可愛的造型始終沒有發生改變,它所體現的美學價值,至今仍在向世人證明,汽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它還可以傳達情感、代表個性、甚至創造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傳承多年的“甲殼蟲文化”。
工業設計表現在它的定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而充滿了活力和成長感。
工業設計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等為基礎,對工業產品進行設計。傳統的工業設計是指對以工業手段生產的產品所進行的規劃與設計,使之與使用的人之間取得最佳匹配的創造性活動。
20世紀70年代是工業設計加速發展期、重要轉型期,後現代主義等具有新思潮色彩的設計流派打破了傳統的現代主義風格,設計師們紛紛在設計觀念、風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麵進行探索。因此,1970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InternationalCouncilofSocietiesofIndustrialDesign)對工業設計的定義是:“工業設計,是一種根據產業狀況以決定製作物品之適應特質的創造活動。適應物品特質,不單指物品的結構,而是兼顧使用者和生產者雙方的觀點,使抽象的概念係統化,完成統一而具體化的物品形象,意即著眼於根本的結構與機能間的相互關係,其根據工業生產的條件擴大了人類環境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