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活(1 / 3)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活

封麵報道

作者:王文婷 趙春豔

以“冰雪北京 誠邀五環”為主題的2015北京新年倒計時活動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舉辦,鳥巢13000平米大屏幕上變換各種絢彩畫麵。

1947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為了區別“大眾文化”,首次使用了“文化工業”(CultureIndustry)一詞,目的是揭露這一所謂的“文化”其實無異於毫無獨創性的工業產品。而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政府在新的全球競爭格局之下,將原本在文化批判理論中頗有負麵意味的“文化產業”(CulturalIndustries)概念高調提出,將其作為新的國家經濟發展引擎,意在將英國“打造”為“世界創意中心”(theWorld’screativehub)。這一策略讓曾經的世界霸主在世紀之交重拾全球競爭的話語權。“文化產業”在接下來的數年裏迅速席卷全球,先後被多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納入核心政策內。

中國在世紀之交主動把握了這一輪全球政策話語更新的機遇。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十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2006年,北京市為“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推進首都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作為“首都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出台《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其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九大類:

1.文化藝術;2.新聞出版;3.廣播、電視、電影;4.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5.廣告會展;6.藝術品交易;7.設計服務;8.旅遊、休閑娛樂;9.其他輔助服務。

發展至今,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乃至全中國的新經濟增長點,那麼在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數據之後,轟轟烈烈的文化創意產業到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2014年北京設計周期間亮相的“海拔66米/66m Under”裝置藝術。作品用動態平麵模擬海平麵的浮動上漲,提示海洋未來在北京的位置和高度,呼籲民眾關注人類活動與海洋環境的關係。

給精神伸展以空間

從經濟層麵看,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布局與規劃成為一個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首要任務。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市已成功“打造”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覆蓋全市十六個區縣,涉及產業領域包括設計創意(8個)、文化旅遊(8個)、文化藝術(7個)、廣播影視(3個)、動漫遊戲(2個)、出版發行(1個)、廣告會展(1個)等。這些藝術區、古玩城、主題公園、影視基地、出版創意產業園區、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區等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鑲嵌於龐大的城市體中,往往運用城市的“邊角料”進行生產與服務,如廢舊工廠與車間、大學校園周邊本無生機的街道、老舊社區裏有故事的老房子等等。今天馳名國內外的798藝術區所在地,原為718聯合廠,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前民主德國設計、施工的工廠建築群。從濫觴到現在,798藝術區走過的十幾年可謂既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風起雲湧,也親曆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熱鬧非凡。2006年,798藝術區成為北京市首批掛牌的文化園區之一,漸漸聚集了畫廊、設計工作室、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餐飲酒吧等眾多的文化藝術元素。這些本已被人遺忘的角落成了城市的亮點,無形中為市民提供了感受藝術氛圍、享受休閑情調的空間,吸引著川流不息的遊客。2008年北京市朝陽區區委書記提出著名的口號“長城、烤鴨、798”便是這一發展的注腳。

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優秀動漫能夠起到重要作用,這位喜歡芭比的小女孩,夢想是長大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導演或者製作人。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或是新媒體領域的出版業,都已經成為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圖為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習仲勳畫冊》英文版首次亮相。

周末的798非常熱鬧,尤其是遇上晴好天氣,這裏已經不再是文藝青年的專屬。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倍感壓抑的人類精神總是在尋找伸展的空間,以何種心態在城市居住,以什麼樣的世界觀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平衡得與失、罪與罰,如何發展自己,這些都是每個人需要麵對的問題。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傳媒、展覽、影視、動漫、音樂、美術、戲劇、攝影、主題公園等形式,全方位滲透到一個城市的血液裏,以審美的方式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以其生發出的知識、關懷、想象,於現實世界之外塑造了無限的心靈空間。

為就業提供機會

剛剛過去的2015年2月5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這份文件提出“千方百計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增收,其中提到要培育扶持吸納殘疾人集中就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這充分說明了一點: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資本是人的創造力,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