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築廢棄物的鳳凰涅??(1 / 3)

建築廢棄物的鳳凰涅槃

封麵報道

作者:李春梅 楊劍坤 徐冰

藝術家徐冰在《鳳凰》作品安裝現場。他的作品《鳳凰》表達了中國人對物質的一種尊重態度,物盡其用,中國人認為物質是具有神性的,可以物盡其用,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對客觀的一種態度,中國的建築是不破壞自然,是順著自然的。

2010年,《鳳凰》作品初次在位於北京CBD的今日美術館展出,引起轟動。作品由來自建築工地的廢棄物構成,體現了一種環保理念,和人文關懷。

“大風起兮鳥驚心,燕山無不玉塵生。

一去‘今日’衝天起,獨來‘百子’靜夜蹲。

城高城矮見人力,風瘦風肥問鬼魂。

年來不作東西遊,為伊每負日月歸。”

2015年,立春剛過沒兩天,發白的光禿樹杈,透著冰冷的含義,春天還很遠。偌大的北京城就像這裹挾著絲絲寒意的街頭一樣,寂寥冷清。

在去徐冰先生工作室采訪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徐冰的這首詩。那是2010年的3月,也是春寒料峭時,他的新作,兩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從北京郊外的製作工廠起運,將被安置在城中百子灣今日美術館前的小廣場上。時遇京城特大沙塵暴,風力六級。黃沙蔽日,不見天地。徐先生遂“胡謅”一首,以記此景。

今日不見沙塵暴,連平時令人生厭的霧霾也不見蹤影,天氣晴朗。工作室有些不好找,隱匿在望京的一隅。步入工作室,挑高的寬敞空間裏,散落著一些木質的架子和材料,一角區隔出來作為工作區,整個工作室簡單、大氣。

2015年1月21日華盛頓時間中午十二點,在美國國務院“本傑明·富蘭克林大廳”舉辦的頒獎午宴上,徐冰由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裏(JohnKerry)授予“AIE藝術勳章”(ArtinEmbassies),以表彰其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方麵所作貢獻。

引一句對其經典的評價:徐冰以其對語言與語言構成的激進實驗,在當代藝術的國際舞台上掞藻飛聲。從無人能讀的天書到盡人皆懂的地書,毫無疑問,徐冰是天才。

離地15米處,兩隻重約12噸的“鳳凰”,由6台吊車懸掛,昂首衝天,一飛驚人。美麗而怪異的“鳳凰”傷痕累累,用一種非常低廉的材料來打扮自己,帶著神性,同時又非常現。

他也涉足廣泛,以書法、水墨畫和裝置藝術等多種媒介進行創作。

徐冰作品曾在全球眾多美術館和畫廊展出,包括賽克勒藝術博物館、紐約當代美術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西班牙國家美術館、馬德裏索菲亞王後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和紐約新美術館。徐冰的作品正在大都會美術館《水墨》展覽展出,他的大型回顧展在台北美術館展出。徐冰的作品也在第45屆和51屆威尼斯雙年展、悉尼雙年展和約翰內斯堡雙年展展出。

1999年,徐冰獲得麥克阿瑟獎。他在2002年和2004年又分別摘得福岡亞洲文化大獎和第一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大獎。2008年徐冰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致力於領導學校的藝術方向,促進學校的國際交流。哥倫比亞大學於2010年向徐冰頒發了榮譽博士學位。

涅槃的鳳凰

首次見徐冰還是在2010年,《鳳凰》初次在今日美術館展出的時候。由6台吊車懸掛,離地15米處,兩隻重12噸的巨大“鳳凰”在央視大樓、國貿三期主樓等建築物的背景下,昂首衝天,一飛驚人。

時隔5年,徐冰還是一樣的裝扮,黑色質樸的大衣,脖子裏圍著一條深色的羊毛圍巾,臉上架著招牌的黑框眼鏡。1981年,徐冰從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畢業後,留校任教。1990年,徐冰受到美國維斯康辛-麥迪森大學的邀請首次赴美。18年後的2008年,他又回到了中央美術學院擔任教授、副院長,桃李春風,長期的校園生活浸淫,使他身上帶著濃厚的學術氣質,十足溫文儒雅的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