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健的“新生活體係實驗室”
封麵報道
作者:向曉周 劉新 解耀傑
牛健,共享社區計劃發起人。從2014年夏天開始,牛健一家搬離了位於北京海澱區繁華地段的住宅,住到了郊區順義一個叫做泥河的村子。他家的“房子”由6個標準的20英尺集裝箱模塊平層拚接而成,牆體外側裝有小型太陽能電池板(600W),房頂上還有一台小型風機(300W)正在運轉。
“新生活體係”實驗室
從北四環驅車前往順義泥河村,冬日午後的京密路陽光不那麼強烈,路兩旁的楊樹隻剩的枯枝密密麻麻排列在空氣中。到達南卷段3號,北京同樂鑫空調設備有限公司院內,牛健的“桃花源”就居於其中一角。
北方冬季的蕭條對這裏也有所影響,微信中的鬱鬱蔥蔥沒能完全再現,院內外並沒有照片中呈現的綠意盎然的景象。然而作為一個生活區域,所有的環保係統及生活處理係統都良好地運轉著。用於衝廁和種植的收集雨水、中水處理,生產沼氣的處理模式,以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供應著這個“世外桃源”的基本生活需求。
“這兒是一個可持續生活實驗室,我們二期的600多平方米,正在談。接下來和我合作的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曾輝老師希望能和他的生態設計係統、包括年輕人的設計創業聯係起來,通過一個空間的配合,他也希望那個地方能呈現一個都市田園的情景”,當談起關於目前這個“桃花源”的進一步構想時,牛健神態略顯疲憊,卻仍舊侃侃而談,顯然這個問題已在之前的一個月內被問及了太多次。
2005年開始在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從事陽台綠化研究,2009年創辦社區生態技術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這些年,牛健從理論揭示、政策建議、技術研發、媒體宣傳、展會推介到樣板示範、模式創新、技術支持,一直都在做著推動城市陽台綠化發展的工作。直到2014年他著手這個集裝箱“桃花源”的建立,並發起共享社區計劃,才算是首次實現了從陽台到社區整體生態的遞進。
這個被牛健稱為“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的地方,室內有許多由植物組成的綠牆,它們的底部是自動灌溉水箱,這套全部由他自己獨立設計和製作完成的係統,看似很複雜,但從設計、選材、到操作,對他而言早已駕輕就熟。“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精神和諧共處價值觀的一群人,以共享為紐帶在住宅空間區域中凝結起的生命共同體”,以中國的農耕智慧重構都市建築的生態係統,牛健認為自己所在努力建設的並不是簡單大眾所看到的幾個集裝箱拚湊起來的便宜生活。
目前,“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的建築用地是牛健跟朋友借來的,究竟可以無償提供給他用多久,早期牛健有過可能隨時被收回的擔心,但現在隨著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倒覺得應該沒問題了。
“這是舊生活體係向新生活體係的轉變,創新出人類最好的可持續生活方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新生活體係?當記者如此發問時,牛健似乎早有準備,“你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你還在舊生活體係之中。”
如果你對所謂的“新生活體係”不甚了解,和牛健的交談大概會碰壁。
具體的東西
並不是我構建的
新生活裏麵的關鍵
自從在微信被曝光之後,牛健這一個多月來的日子非常不平靜。“你想從哪個方麵去寫我這個事,我就給你從哪個方麵去組織,你沒有那個能力去審視,隻有我有這個能力。”累,但並不厭煩,這是牛健目前真實的心情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