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提供一種生活的真實幻覺
封麵報道
作者:向曉周 顏小
顏小,1988年出生的武漢男孩,現擁有一個自己獨立設計的服裝品牌—山藥。品牌的名字並沒有太多特殊內涵,非要追根溯源,他也能馬上說出一個“很接地氣”的理由。湖北人在家愛做山藥燉排骨,可他們家每次都隻吃山藥剩下排骨。“我喜歡把品牌文化和家族淵源扯上點關係”,顏小有一種首先說服自己的斬釘截鐵的態度。
靈感是什麼
厭倦了大商場裏中規中矩的“批量貨”,對街頭小店“時鮮貨”的品質又不甚滿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戀上“少而精”的原創設計師品牌。獨立設計師對於當今的中國時尚圈絕不是一個新角色,他們甚至代表了一種潮流,讓中國人體會到了區別於大眾化批量生產的服裝的另外一麵。
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設計師而言,顏小目前交出的成績單還不錯,每月僅靠自家淘寶店和與其它幾個電商平台的合作,就已經有了十幾萬的流水帳單。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於服飾是一種需要裝飾性和實用性同時存在的商品,他的設計不能隻依賴幾件基本款就足以不斷滿足所有客戶和市場的需求。
獨立設計師脫離了體製的桎梏,個性與創造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樣的立場看似不受拘束,但同時又要麵對來自市場和大眾的考驗。從這個層麵上來說,每一個係列的作品,都得在設計師的自我與市場間取得平衡。
“我先看我的客戶最近喜歡什麼樣的產品,或者什麼樣的動物圖案比較受歡迎,觸動到內心,我把它們分類出來,看什麼樣的風格是適合我,也是別人能夠接受的,然後再開始做這個圖樣。”定下來“山藥”是以中式傳統文化為精神內核,結合當代青年審美的新興風格之後,顏小認為在設計每一款新的服飾時似乎並不需要傳說中的靈感。
“我沒有靈感,我也總是想這個問題,人到底需不需要靈感,但是我真心非常誠實地說,我沒有靈感。”不在乎貧富,不在乎年齡,無所謂性別、國籍,可以清雅可以濃烈,可以端莊可以搞怪,做一個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美和獨特固然重要,但這種事物本來就是為錦上添花而存在,實用性必然要大於裝飾性,顏小非常腳踏實地。
不斷調整設計思路,隨後推出的係列一個比一個實穿,在最普通的款式上做一些小的改良,比如將慣常的圓領T恤改成方領,摒棄服裝外在的誇張形態,在麵料上下功夫,“我從不妄想改變大眾的審美,隻提供給他們選擇”,顏小說。
有儒道佛家的禪宗意境,也有鄉土民俗的趣味親和,這是“山藥”一直以來的設計理念。對於最近賣的很火的仙鶴圖案,顏小坦言那是自己某天晚上看花了眼冒出來的所謂“靈感“。
遵循大地的規律
顏小是設計專業畢業的,在畢業的最初,他發現很難在商品時尚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服裝品牌的概念很早就已形成,如何實踐卻是一拖再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服裝業界就曾掀起過扶持設計師打造知名品牌的浪潮,靠著各種廉價加工起家的大大小小企業,紛紛聘請或者包裝在當時商業服裝開發經驗幾乎為零的“著名時裝設計師”,欲以設計師的個人創造力作為切入點來提升自己品牌的附加值含量,然而這種配套設施到處脫落的孤立造星運動自然很快就偃旗息鼓。
造星運動過後,企業家開始關注企業自身,於是尋找品牌精神、根源,塑造品牌形象成了下一波運動,各種杜撰的“品牌故事”、“品牌起源”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同於更早的注冊個“瓦倫天奴.阿瑪尼”做個商標就草草了事的簡單操作,此波運動的核心在於全方位的形象包裝,注冊至少要在香港,辦公室在美國某處租一電話位,模特自然是老外少不了,連設計師都少不了有幾個外國人。店裏豎起一塊故事牌,講述子虛烏有的設計師本人(或開發團隊)和品牌的起源故事,然後就有了商品的整體企劃和應季企劃。更進一步的是買下或聯手某個確實存在但早已沒落的外國品牌並借用其設計力量,在國內成為“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