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再是表麵上的吃吃喝喝
封麵報道
作者:成琳 劉佳 成琳
轉轉會,一個京城低調的,又很有態度的文化圈場所。兩年來,它的微信公眾平台持續關注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有趣案例,並在線下舉辦了多次與創意飲食文化有關的現場活動。
從器皿設計、餐桌布置、食譜創新,到探討人類食糧與土地危機的農業與鄉村發展問題,古人說三代才知吃飯穿衣,食文化的貧瘠影響到生活更深層麵的意境與內涵的深掘。現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表現,不是大吃大喝、曬名酒、豪奢的燕窩魚翅珍貴食材的土豪宴,就是講究養生,追求長命百歲的食療。
中國人總是說民以食為天,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食衣住行育樂中,似乎吃飯是最重要的。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吃文化的探討卻十分的缺乏。包含對飲食情趣、對餐飲環境、食材與產地生態、餐桌布置與餐飲器物等的探索與講究。
受張大千早年之啟發,2013年一群藝術愛好者,包括知名企業家、外交家、金融家、建築師與跨國律師等成立了收藏家轉轉會,以藝會友,以私房美食往來,在風花雪月中保持某種高尚的生活趣味。
從中國人對於食文化貧瘠的想像力來看,似乎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強調食文化的FoodStudio
成立於2011年,位於挪威奧斯陸的一家以飲食為宗旨的工作室(Foodstudio),這幾年他們至少辦過數百場活動與派對,邀請了上千人參與他們的活動,卻從來沒有開過一家實體餐廳。
他們就像遊牧民族一樣,把餐廳開在各個地方。
他們重視的不是食物本身,他們的宗旨是:分享那些重視餐飲真善美品質人的故事,真善美的飲食,不僅需要好吃,健康的烹飪方式,更需要重視產地生態。
這家工作室沒有固定的餐廳空間,他們像遊牧民族一樣,跟隨著主題、時令、節氣,舉辦與食物有關的活動,包括美食論壇、美食實驗、主題性的餐飲活動。
也許在山之顛、在海之角,在河邊、在大樹下、在某個養豬牧場、在一個城市的花園裏、在一個養蜂場、在一個手工私釀啤酒工廠……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景,或許是落葉滿地、大雪紛飛、春花盛開、豔陽高照,他們以美食的名義開著派對。
比起吃下肚子,Foodstudio這個團隊更重視的是飲食文化、場景、禮儀、食材、環境與身心的體驗。
手工製作的藍瓶子咖啡
位於舊金山,由Freeman夫婦所經營的藍瓶子咖啡(BlueBottleCoffee),這個咖啡店從進口生豆、烘焙到研磨都是一手製作。而煮咖啡的機器更是講究,從人民幣20萬一台的虹吸式機器,每次都要花10多個小時處理的日本的冷滴式咖啡機、昂貴的Clover機器,店內通通應有盡有。因為用手工慢慢滴漏出香醇咖啡的態度以及無法取代的香氣與美味,改變了許多人對於咖啡的印象,轉而關懷產地那些農民的生活以及土壤與環境問題。
珍惜生活的價值Mast巧克力
紐約布魯克林的兩兄弟Rick和MichaelMast,2006年他們倆白手起家開始在市場賣自己手工作的巧克力。現在他們在布魯克林位於北第三街的巧克力工廠,這家完全用手工製作的巧克力店,已經成為許多雜誌、美食家所推崇的名店。
Rick和MichaelMast對於手工有一種執著的堅持。他們從中美洲和南美洲最好的產地進口巧克力豆,在6米×7米的小作坊裏,使用家庭用機具生產,經過炒製、去殼和研磨後,小量烘焙,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煮製成塊狀巧克力。
他們所製作的巧克力不使用黃油、乳化劑,更別說防腐劑,隻用天然的蔗糖調出甜度。
如此受歡迎的巧克力,為何不擴大規模?開連鎖店,再賺更多錢呢?兩兄弟說他們更享受手作的過程,以及與家庭、朋友相聚的生活。比起金錢,他們更珍惜生活的價值。
有著意大利媽媽味道的披薩
另外一位位於加州,堅持做出真正有意大利媽媽披薩味道的JonDarsky,因為這味道隻有這種從那不勒斯進口的磚砌的大烤爐才能達成,於是他設計了一個極具創意的移動披薩屋。為了實現這個念頭,他不顧所有人的勸說,花了18萬美金的造價,製作了這個用集裝箱改造的移動披薩屋DelPopolo。
當然DelPopolo立刻就紅了,有著意大利媽媽味道的披薩,又能四處移動服務的餐車,當然能夠打動人心。
即使偏遠顧客也會找上你的深山果醬
台灣的年輕大男孩韡勳,堅持待在深山製作果醬,有人說:在偏僻山村做這麼不起眼的小果醬,會有人發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