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的極致手工之美
中國元素
作者:向曉周
程淑美——“程氏花絲”的創始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大師作品《平安吉祥》。程淑美大師作品《如意觀音》。
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是將金、銀、銅抽成細絲,以堆疊編織等技法,點翠鑲嵌,呈現金碧輝煌的效果。花絲鑲嵌用料珍奇,工藝繁複,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實際在商周時期出土的金銀器中就已有呈現,曆史上為皇家禦用之物,到明代萬曆年間達到最高水平,獨領中國封建王朝宮廷技藝的製高點2000餘年。
延續宮廷的記憶
如果說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有哪些已近芳華不再,曾屬“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當屬其中。有人說是物件太老氣而不合時宜,即便挽救也是強弩之末。
在北京通州的工作室,出身於工人家庭的程淑美如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的傳承人。滿打滿算,今年年逾古稀的她已在這個行當幹了半個多世紀。
程淑美將花絲鑲嵌形容為金與火的藝術。她最擅長的觀音塑像,已形成“程氏觀音”自成一派,可與擅以銀銅塑觀音的明末僧人石叟之“石叟觀音”媲美。
“金”是指花絲的用料,金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可塑性和穩定性,成為花絲鑲嵌藝術的載體;而“火”,是指花絲鑲嵌離不開火的灼燒,從熔金、拔絲、軋片到製胎、焊接,每一件作品自始至終都是靠火來輔助。
作為“燕京八絕”中工藝最繁複的一項技藝,僅花絲就有正反花絲、拱絲、麻花絲、竹節絲、羅絲、鳳眼絲、祥絲、麥穗絲等十幾種不同紋樣,花絲的掐、填、焊、堆、壘、積、編等幾十道工序更是各有講究。其中焊接工藝尤見功力,一根根細過發絲的花絲焊接在器物上組成紋飾,火頭兒上稍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
在宮廷時代,焊接花絲都是拿一個吹筒對著煤油燈,鼻子吸氣嘴吹氣,用自己的氣息控製火頭兒大小和時間的長短,常常吹到頭暈眼花,被煤油燈熏得一臉黑。延續到了今天,有了燃氣吹火工具之後,皇宮裏的老傳統才開始與時俱進。
現今存留於世的最著名的花絲鑲嵌製品,非明代萬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屬,高24厘米的皇冠身薄如輕紗,綴有遊龍戲珠圖案,所用金絲竟然細過幼女的發絲,即使是采用今天最先進的現代工藝,也難以抽取,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皇冠上,竟然一個接頭也無,可謂真正的“天衣無縫”,精妙絕倫的工藝,可想而知。
1962年,程淑美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同時被安排進通州的花絲鑲嵌廠。一邊學習美術基礎知識——色彩、國畫、素描,一邊跟著花絲鑲嵌老藝人翟德壽學習。“那是培養我基本功最紮實的時期”,她回憶。
上世紀70年代是北京傳統工藝的巔峰時期,彼時北京花絲鑲嵌廠有大批熟練技工和雄厚的科研開發力量,其工藝水平已經超越了清宮造辦處。廠裏有1000多名工人,做的別針、小擺件等都十分精致,出口的訂單非常多,主要銷往東歐。
但從80年代末開始,出口訂單數量銳減,經營狀況突然大不如前,直到2002年破產。破產讓所有人都需要重新找出路,有技工改行蹬三輪、當環衛工人、開出租車,舍不得改行的隻好在街邊擺起了小攤,能夠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行業的僅50人左右。“廠子倒閉時,很多大師都沒了著落,國家工美大師幾萬元就被買斷了工齡。”談起花絲鑲嵌的落魄,程淑美感慨至深。
物由人製,東方哲學中萬物皆有靈性,這是一種可以與人相感應的“氣”,氣的強弱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人。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花絲鑲嵌,是曾經活躍於紫禁城深處的記憶,如今皇家不在,金絲軟帶流落民間,然而,“它更加需要傳承,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傳承”,程淑美由衷地說。
程淑美大師作品《仿清文房寶車》。
程淑美大師作品《楊柳觀音》。《黃鶴樓》的創作者趙春明,北京工藝美術大師。
幸福不過匠人
“工匠的雙手,哲學家的思維,藝術家的眼光,以及一顆坐禪的心”,從十五歲起就在這個行當裏摸爬滾打,趙春明這樣總結自己與同行。
按54:1的比例耗時3年半設計、製作而成,長198厘米,寬122厘米,高142厘米,實用純銀近70公斤的作品《黃鶴樓》,曾是他對新中國六十周年的獻禮。整個作品由幾萬根銀絲組成,最難的就在於把細細的花絲連接在一起,製成鏤空景觀,尤其若焊接不好會變形。每一個細部,陰瓦、瓦當、花紋、門窗、懸龍腕,都是花絲鏤空製作、手工編織,每根銀絲0.27毫米,比頭發絲略粗一點,整個作品由幾萬根銀絲組成。
為了製作這件寶物,趙春明事先實地到武漢“黃鶴樓”考察三天,詳看每一個細節,鬥拱、欄杆,對所有數據進行實地測量、統計、繪畫、拍照,回來又與有關資料進行比對,然後進行設計,為了講求視覺效果,有的地方放大一點,如寶頂,要按原樣的比例製作出來就看不清了。開始製作後,八位參加製作的人員群策群力,一般情況大家都是正常工作八小時,而趙春明則常常心血來潮地幹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