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包豪斯的設計命脈
藝術與收藏
作者:甘木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掌門的包豪斯學院,開啟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大門。圖為德紹時期(1926年)拍攝的教師合照,都是當時知名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包豪斯的教學圖表,格羅皮烏斯,1922年
“創世紀”的包豪斯
縱觀中國各一線城市,總會發現不少玻璃幕牆摩天大樓的身影,裏麵有規範高效的辦公空間、家具、燈具、方便的廚衛空間,這些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或多或少都帶有包豪斯的理念與外觀。
所謂“包豪斯”,首先是指一所在1919年成立於德國魏瑪的藝術設計學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德國是這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此後,工廠和機器代替了手工工藝生產體係,社會生產分工使得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但是,由於工廠主一味關注技術、材料和機械性的生產,藝術家對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也並不關心,直接導致了商品的粗製濫造和審美標準失落。包豪斯就誕生於這藝術與技術對峙矛盾突現的大工業時代伊始。
從開始到結束,這所學校先後經曆了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裏,手工藝與工業化、藝術自由與生產標準化的矛盾是包豪斯師生不得不麵對的難題,這樣的矛盾成就了包豪斯的包容性、開放向和多樣性。包豪斯工坊成為現代工業設計的實驗室,同時基礎課程的實驗又體現了包豪斯的工藝、技術和藝術結合的開放性。第二階段強調“社會性至上的實用主義”,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應用,設計是對於需求的實用主義原則。第三個階段,包豪斯回到了建築的純粹主義,將之前擴大到社會意識形態層麵的設計簡化還原回技術層麵。在短短14年曆史中,包豪斯創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法則,使設計成為了獨立的學科,奠定了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模式,今天所有現代建築、設計和藝術的教科書都是從包豪斯講起的。
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強行關閉。但其已經作為一種思想,一項精神運動,一個哲學核心被延續,深深地影響著後來的世界發展,其中最有名的擁躉就是喬布斯,他的“蘋果”是包豪斯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包豪斯之於現代設計,堪比創世紀之於聖經,其重要性無與倫比。
“包豪斯”進中國
在藝術收藏中,並非隻有古董文玩、繪畫、雕塑這麼幾個類型,照片、影像這類作品也是收藏的對象,而設計作品,建築、家具包括一些日用品也可以成為收藏的對象。德國收藏家托斯騰·布諾漢就是一個以收藏包豪斯設計作品為主的收藏家。藏品涵蓋了20世紀之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誌製造聯盟、包豪斯與德國現代設計教育、荷蘭風格派與荷蘭設計、國際主義風格設計、二戰後設計、當代設計及其他各類設計收藏,共計7010件。大件以凳椅沙發和床、茶幾等家具為主,小件包括杯、盤、壺等銀製品和玻璃器皿以及紙質郵票,堪稱是設計史上最重要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傑出證明。
2010年8月,有消息稱布諾漢先生有意將他數十年收藏而得的有關包豪斯的設計收藏出讓。同年10月,位於杭州的中國美院得知消息,立刻就該批藏品的收藏價值和教學價值召開了多次專家研討會,並多次組織專家、學者飛赴德國與收藏家本人進行考察洽談,並向杭州市委市政府作了彙報。之後,杭州市人民政府也專門組織專家前往德國鑒定藏品,分析引進收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0年11月9日,托斯騰·布諾漢同意將其藏品出讓給杭州,並與中國美術學院代表簽署了合同。據說,杭州之所以能夠戰勝其他買家,使這批藏品最終花落杭城,是因為收藏家本人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更需要這批藏品,中國龐大的人口也能使藏品價值最大化。
2011年月10日至1月19日,為確保藏品在空運途中的安全,德國方於年初便開始對大件的器具開始打包,由於藏品大小不一,件數較多,打包過程長達近月。由於在設計博物館建成前藏品將暫存於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內,為此中國美術學院為藏品量身定製了符合國際藏品保管要求、安全設施充分的庫房。2012年3月9日,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史係列藏品順利運抵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包豪斯帶來了什麼
收藏家布諾漢先生向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先生展示藏品(柏林)。
為確保藏品在空運途中的安全,7000多藏品打包過程長達近月。圖為運抵中國後藏品裝卸、拆箱以及小清點。為保證包豪斯的這批藏品順利抵達,中國美術學院為其量身訂製了符合國際藏品保管要求的庫房。圖為位於杭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包豪斯臨時展廳。藤和竹製成的椅子,近乎方形的框架結構近乎完美。鋼和玻璃的酒吧車,另外一樣品收藏在德國柏林工藝美術博物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