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再思考(1 / 3)

上海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再思考

第一眼

作者:朱敏

在我國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曆史上,製定過四個版本的計算機“教學大綱”。因此,根據計算機教學目的和內容的演變,信息科技課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召開了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由於受原蘇聯學者伊爾肖夫“計算機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的觀點的影響,我國的五所大學附中和華夏基金會支持的試驗學校在高中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信息科技課程試驗,從此拉開了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序幕。1983年,當時的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製訂了高中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大綱,其中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內容和目的為:(1)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2)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並初步具備讀、寫程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3)初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課時規定為45-60小時,其中要求至少要有1/3的課時保證上機操作。

第二個階段(1986-1991)

1986年,國家教委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本次會議由於受1985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上的“工具論”觀點的影響,在1983年製訂的教學大綱中增加了三個應用軟件的內容,如字處理、數據庫和電子表格,課程的目的也相應地包括了計算機的應用。對這些應用軟件,各地可根據自身的師資、設備條件選用,不作統一要求。

第三個階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國家教委非常重視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並成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頒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的綱領性文件。整個社會也開始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為學校開展計算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階段(1997至今)

《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指導綱要》雖然是1994年才頒發,但事實上是在1991年開始製訂的,並以“征求意見稿”的方式向各地發布,實際上到1997年已實施五六年了。這期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保留計算機學科的一些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適應計算機技術新的發展和應用,對“指導綱要”做一些修改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增加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如Windows、網絡通信、多媒體、常用工具軟件等,對有些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如程序設計語言模塊、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模塊以及對整個指導綱要的結構也需要做些修改和調整。所以,根據這種要求,我們起草製定了《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下稱“修訂稿”)。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已通過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中小學計算機學科審查委員會的審議,並於1997年10月由國家教委正式頒發,在1998年秋季正式實施。

以上為王相東的劃分。筆者認為,目前可以修正為第四階段到21世紀初為止。2007年,我國香港、台灣地區開始推廣以Scratch為標誌的積木塊程序設計,可惜大陸地區從何時開始,筆者多方查詢,目前還沒掌握,但可以肯定不會早於2007年,筆者認為由此開始了第五階段。

21世紀之初,中學信息課主要教軟件的使用。15年過去了,筆者的看法漸漸改變了,越來越同意應該教算法與程序設計。筆者認為,目前上海的信息科技教材已經完全不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情況了。學生根本不愛學、不願學信息科技教材的內容。

以下是筆者認為目前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是由於信息科技課程不是高考科目,部分學校領導對信息科技課程認識不高,重視不夠,信息科技課程在中小學課程體係中的地位和課時都難於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