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課堂有魂
分享吧
作者:陳昌林
高效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並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然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教師為了讓學生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過多強調技術、技能的講解與訓練,缺少對學生人格與精神發展的人文關懷的現象。結合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構建信息技術文化和人文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有骨有肉,更具靈魂,使得我們的教學與高效課堂相得益彰。
精彩源自生活,讓生活主題走進課堂
文化主題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靈魂。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學生關注的身邊的熱點問題、生動的人生體驗和案例,設計跨學科的、有多樣性活動的文化主題課程,讓學生進行學習。如學習八年級《創建自己的網站》時,我們可以圍繞身邊的社會現象入手,展示相關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頭腦風暴。如隨著智能手機、智能電子產品及網絡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得了電子產品依賴症。具體表現在:和親朋好友聚會吃飯、外出遊玩,甚至上廁所時,都是手機、iPad不離手。玩遊戲、看新聞、看電視電影,發微信微博,而冷落了周邊的親人和朋友。這種狀況對人與人的關係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你喜歡這樣生活方式嗎?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去引導大家遠離電子產品,多一點溝通、多一份關愛呢?和學生一起探討和挖掘《隔離鍵盤,多一份關愛》主題網站的創建學習內容。一個具有人文性與藝術性的文化主題,將更能渲染教學氛圍,喚醒學生的心靈共鳴和思想的碰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望,調動其參與、探究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進行文化主題架構前,我們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文化主題?它的靈魂是什麼?它是否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這個主題與我們的知識技能有何關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思維的碰撞?在教學中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對學科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去分析、吃透教材。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反思,提煉經驗,對教學有學科的敏感性和智慧,不斷大膽創新。隻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有靈魂、有思想、有內涵、有魅力,才能讓學生充滿樂趣和激情。
讓生活的資源、元素走進課堂
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信息技術由於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學當中的資源相比其他學科來說,可以更加充實、豐富多彩。學習資源的儲備和擷取可以來源於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學習中,還可以來源於網絡。如在七年級下冊的《用電子表格自動計算》中,課本用的素材是“校園小歌手選拔評分表”。學生對素材本身興趣不大,探究欲望不強。我們可以用貼近他們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據作為素材,如“生活小管家——零用錢的管理”“旅遊小貼士——天氣預報表”“班主任小秘書——班級成績統計表”等數據作為素材,讓學生用電子表格進行數據的計算和統計,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鮮活的生活題材進課堂,課堂就有了“肥沃的土壤”,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課堂的氛圍就越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越強。
入境始與親,讓情、讓心走進課堂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吸引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打動學生的心靈呢?這需要教師采取靈活恰當的方法,創設趣味盎然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心靈和思想的共鳴。如八年級《添加演示文稿內容》一課,教師先展示一段視頻或圖片(丟失的美):小悅悅被小貨車撞了後一直無人過問;浙江街頭老人倒地,過路市民圍觀不敢扶,兒童扶老人反被誣陷這兩個案例。讓學生圍繞“救還是不救、扶還是不扶”分小組扮演正反方進行辯論擂台賽。通過真實情景的重現,讓學生心隨情而生,情隨境而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丟失的美——發現美(生活中的雷鋒——生活當中的好人好事)——創造美(雷鋒精神的繼承——如何在生活、學習中幫助他人)的教學主線把《製作演示文稿內容》教學的知識點在任務探究中進一步落實,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升華。這樣,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才會有骨有肉,更加豐滿;學科的特點、課堂的廣度、厚度與深度才能得以完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