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的嚐試,讓質疑、自主、合作、分享和快樂走進課堂

目前,打造高效課堂正如火如荼進行。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別樣的“風景”:為了保證課堂進度,在有限的時間裏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不少教師過分擔心學生學不會,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過程中經常打斷學生的思維和探究,進行廣播或啟發性的講解,甚至搶學生的鼠標代勞。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學生想不到或者不會操作,而是他們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探索。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我們為學生創造了和諧的生態化環境,就要把該托付的托付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實踐證明,過多的“保姆式”的包辦和滿堂灌,會嚴重扼殺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的欲望。筆者認為,在課堂中應像於永正在《五重教學法》中所提的那樣,教師應學會“三多三少”: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製,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在課堂上能不講的老師不講,能不代勞的不代勞,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成為學生的需要,成為師生一起探索、體驗、合作和分享的快樂之旅。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思維,還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分享意識,從而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收獲友情和快樂。

讓民主和平等走進課堂

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技術技能講解上,造成師生之間缺少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學生的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收效甚微。”所以,在課堂中,教師應堅持多微笑少生氣、多鼓勵少批評的教育原則;堅持師生相互尊重、和平相處。在課堂討論問題時,口氣平等,允許學生質疑老師,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反饋,從而創造“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讓課堂成為學生享受民主、體驗愉悅成長的土地。

以人為本,開展多元評價,讓人文走進課堂

綜觀現在的信息技術課堂,依然存在評價手段過於單一和簡單的情況(如局限於作品評價、測驗等),不能有效地感染學生,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我們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優點和亮點,從而開展多元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及過程,關注學生的發展。“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他們都是“千裏馬”,我們教師在課堂中要有“伯樂”的智慧,樂於成為“伯樂”。如《隔離鍵盤,多一份關愛》主題網站製作的評價,我們可以從網站的設計思路,素材的收集、整理,網站的設計風格、創新點,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參與的態度和積極性,小組合作中的互助,作品展示時的語言表達和情感交流等方麵,給予學生恰當的認可和鼓勵。學生就會意識和感受到被關注和認可,從中收獲自信和動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與喚醒。以人為本,充滿人性和人文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學、會學、願意學,並樂於分享。這樣的課堂,才會更加精彩和具有魅力。

文化有根,課堂有魂。我們應把教學根植於文化的背景,以文化理念為主線,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滲透人性、人文的關懷,從而構建和諧的信息技術文化和人文課堂。隻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並從中體驗成功和快樂,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