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靠海吃海呀,陳封邊看邊想。
海風拂麵,帶來一股淡淡的腥味。幾個賣海魚製品的商販熱情地招呼陳封。陳封卻不搭腔,直朝前走去,順著石坡下到了海邊。
海邊有許多遊人,卻沒有旅遊景區那般的繁華和擁擠,也沒有熱鬧與喧囂的感覺,雖然偶爾有人發出興奮的喊叫,但總體上是安靜的。大雨過後的清爽讓人倍感舒適,海風輕柔地吹著,讓人如癡如醉。很多人在海邊的岸石上或站或坐,默默地享受著這大自然的撫摸。也有人在岸邊撿貝殼。還有人脫了鞋,走進海水裏捉小螃蟹或小蝦小魚什麼的。
陳封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前方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蔚藍,深邃,迷茫。望著大海的遠處,陳封心潮澎湃,如海浪起伏。
大海,他曾經心馳神往的地方,今天終於見到了!可是麵對如此壯闊的大海,陳封卻在瞬間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他想,所謂滄海一粟,自己亦不過如此啊!
腳下海浪拍岸,仿佛是在訴說著億萬年來的滴滴往事。陳封覺得每一滴海水都是有記憶的,在這裏,必定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發生過,必定有許許多多的人來到過,而今都隻成為大海的記憶。他想,今天自己來觀海,又會被哪一滴海水記住呢?
滄海不知年,人生須臾間,對此怎不叫人心生感歎?陳封舉目大海,悲觀之情油然而生。
正當陳封妄自菲薄之時,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妻也來到這裏。
他們沿著海邊的石頭小心翼翼地走著。走到陳封近前時,老爺子看了陳封幾眼,嘴角動了動,在老伴的攙扶下,又向前走過去了,邊走邊像是對老伴說道:
“這大海啊,納百川而成此之大,容萬物而用此之大,大而不虛,大而不廢,此為大之道也,然仍不及人心之大,人心之大,可容萬事,可懷天下,此乃大之至也,有誌之人觀海自警自勉,而臨海自卑者,必是無誌無才、無能無用之人啊!”
老人說完,禁不住咳嗽了兩聲,老太太便趕緊在他背上拍了幾下,關心地說:“別說話,迎著風呢,都灌嘴裏了。”
陳封心中一驚,老爺子這話怎麼好像是故意說給自己聽的?難道老人竟能一眼看穿自己的心思?他很奇怪,自己的表情真的一下就能看透?他抬眼看去,兩位老人依然若無其事地向前走著。
陳封轉過臉來,又看著前方微波泛起的海麵,反複琢磨著老人的話。他想,不管老人是不是有意說給自己聽的,這段話的確有些意思。是啊,臨滄海而無壯誌豪情,豈是七尺男兒!古時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何等氣概,自己雖非英雄俊傑,但也不至於卑微到真的渺如滄海之一粟,又怎能過於自卑呢?而且,來時的路上,自己還想過要向前看、向前走,怎麼現在反到悲觀了呢?“人心之大,可懷天下”,說得多好啊,而自己在大海麵前如此氣短,真是慚愧。
陳封又想,長短相形,人生又豈真如朝露?還是要一天一天過的呀,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需要去經受,去品嚐,躲之不過,揮之不去,沉淪、頹喪,隻能讓生命多幾分苦澀和灰暗,隻有樂觀、振作,才是生命應有之義。
想到這裏,陳封心裏不再那麼悲觀了,他對生命的態度也一點一點改變了。他突然想到,為什麼自己常常鬱鬱寡歡,常常生出這種悲觀之情,就在於自己總是活在回憶中,活在楊欣停滯的生命裏,還是蘇東坡說得好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現實已然如此,隻要自己心中不忘記楊欣,隻要這份情感長存,這就夠了。
其實,親友們早就這樣勸過他,但那時他始終難以自拔。而今天,麵臨大海,聆聽老人的一番話,他才真正理解,真正想開。
馬克思說過,人總要吃飽穿暖,才能做其他事情。現在陳封覺得還要補上一點,人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才能做事,簡單地說,人必須好好活著才能好好做事,而自己卻活得有時糊塗,有時迷惘,甚至有時頹喪,現在真該醒醒了。
當陳封再次轉臉看時,兩位老人早已走得很遠,隻留下兩個模糊的身影,飄忽在海風之中。於是陳封對著他們的背影大喊一聲:
“謝——謝——!”
這一聲傳得很遠,很多聽到的人都奇怪地看了陳封一眼,不知道他在謝誰。
正在這時,又有三個高中生模樣的男孩子來到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