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馬齒莧
馬齒莧,又稱馬齒草、安樂草等,為野生蔬菜,又為藥用保健佳品。中醫認為,馬齒莧性寒味酸,歸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於夜盲症、胃腸道感染、高血脂症、冠心病等。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馬齒莧含有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活性物質,含多種氨基酸和蛋白質及少量脂肪,還含多種鉀鹽、多種維生素及無機元素。流行病學淵查研究指出:地中海一帶居民,由於經常食用馬齒莧,其高血脂症、心髒病和癌症的發生率明顯低於其他地區居民;法國人,各種心髒疾病的發生率較低,也與他們喜歡把野生馬齒莧及其製品調和在色拉中食用有關;在我國民間,千百年來流傳著馬齒莧是“長壽草”的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齒莧中含有豐富的奧米咖-3脂肪酸(ω-3脂肪酸),它可能抑製人體內血清膽固酸(TC)和甘油三酯(TC)的生成,它對保持心髒、改善動脈脂質代謝紊亂以及防止纖維性變化,均具有重要意義。有人還研究指出:經常食用馬齒莧,從中攝取ω-3脂肪酸後,可預防血小板凝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形成,故可有效地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和心絞痛等發作。
5.苜蓿
苜蓿,又稱草頭、金花菜,為豆科植物,分紫苜蓿和苜蓿兩種。為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苜蓿,不但能食用,亦可做藥用。中醫認為,苜蓿性味苦、平,入脾、胃經,有清熱利濕、補血止喘、舒筋活絡等功效。我國曆代對苜蓿的藥用保健價值極為重視。唐代著名食療學家孟詵認為,“苜蓿利五髒,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日華子本草》也曾記載苜蓿能“去腹藏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等。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苜蓿含有較全麵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E等)
以及胡蘿卜素等成分。其中紫苜宿中含有皂甙、大豆黃酮等多種一化物質,其莖和葉含有豐富的果膠酸。南苜蓿中所含的營養素更為豐富,其中胡蘿卜素、維生素C、鉀、鈣、鐵、鋅、硒等含量都很高。比如每100克苜蓿中就含有胡蘿卜素2.64毫克,鉀497毫克,鈉5.8毫克,鈣713毫克,鐵9.7毫克.鋅2.01毫克,硒8.53微克,並含育豐富的植物纖維及果膠這些營養素的含量,是其他蔬菜難以比擬的。
苜蓿,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有較好的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壓病、冠心病的作用。大量動物試驗證明,苜蓿對動物高脂肪、高膽固醇飼料所引起的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臨床上,部分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服用加工過的苜蓿子後,膽固醇可顯著降低。其降脂機製可能是與苜蓿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尤其是與一種稱為皂角素的物質有關。現代醫學研究也已證實,皂角素可與膽圈醇的代謝產物——膽酸結合,有利於膽固醇的排泄。
6.黃瓜
黃瓜由於其清脆可口,是人們飯桌上一年四季都喜歡吃的瓜菜。黃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豐富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C及多種微量元素等,並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因纖維素能促進食物殘渣從腸道排出,故也減少了膽固醇的吸收。另外,黃瓜中還含有一種叫丙醇二酸的化學物質,該物質可抑製體內糖類轉變為脂肪。故常食黃瓜有減肥和調整脂質代謝的功效、尤其適宜肥胖超重伴有高脂血症患者食用。所以常吃黃瓜尤其是生吃,對防治高脂血症,冠心病很有好處。
7.蘑菇
蘑菇原屬大型真菌,為黑傘科植物蘑菇的子實體、菌蓋及柄,又名肉蕈。原為野生,現在廣為栽培。我國食用蘑菇的曆史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蘑菇肉質肥腴,清香味美,或炒食,或湯羹,均鮮嫩爽口,被譽為“大自然的植物肉”。
世界上的蘑菇有600多種,我國占一半以上,馳名中外的有口蘑、草蘑、白蘑,花臉蘑、真蘑等。我國曆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蘑菇的醫療保健價值。中醫認為蘑菇性味甘、涼,入腸胃、肺經,有益腸胃、化痰、理氣的功效。現代營養學研究亦證明蘑菇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以甘肅的甘南蘑菇為例(幹品),每100克中含蚩向質21克,膳食纖維21克,胡蘿卜素1640微克,尼克酸30.7毫克,且含鉀量很高、是優質的高鉀食物。睛肪岔量僅4.6克,且以亞油酸為主。所以蘑菇具有很好的降脂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