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合理飲食——健康生命的基石(1)(1 / 3)

民以食為天,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如果要生存下去,也不得不從各種各樣的穀類、蔬菜水果、肉食以及奶製品中攝取營養。縱觀人類飲食結構的變化,就不難發現,與現代社會的人類相比,古代人身上可能會存在營養不良或缺少某種微量元素的症狀,但是他們絕不會患上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但是這些慢性病在生活優裕的現代人身上卻屢見不鮮,成為危害現代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

通過曆史資料和曆史學家的實證考察,遠古時代人的體格比現代人要強健許多,力量同樣比現代人類大,這一切當然與他們的飲食有直接的關係。古人的飲食習慣表麵上看起來沒有現代人健康精致,卻也符合了中國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無為無所不為。古人雖不懂得現代的營養學,隻憑本能在大自然尋找食物,所以也就不會在飯桌前挑三揀四,作為人類母親的大自然當然也就送給了他們最好的禮物:健康。

一、九種習慣讓你的飲食更健康

1.有節製有規律進食

通過有節製有規律的飲食,做到最好的養生保健是我們祖先的一大發明,其在發展形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

(1)飲食要定時定時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呂氏春秋》說: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尚書》也主張“食哉唯時”。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的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胃腸便開始分泌消化液,飲食之物則可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將營養輸布全身。如果隨意進食,不分時間,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導致食欲減退,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不隨便吃零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2)飲食要定量人體每天均需攝人一定量的食物,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反之,如果飲食量超過一定的限度,亦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代醫學也已證實,進食過飽後,人大腦中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比進食前要猛增數萬倍,而這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正是引起人體大腦早衰的一種主要物質。大腦一早衰,其他器官也會相應跟著衰老。

因此,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即適當減少進食,使機體處於半饑餓狀態,能使自主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係統受到衝擊,從而促進機體的調節功能,使機體內環境更趨穩定,增加免疫力,保持神經係統功能平衡。

2.控製食物的溫度讓佳肴更美味

舌頭上的味蕾用來.另滋辨味。雖然味蕾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廣但以體溫上30℃範圍為宜,即從7℃到67℃。然而不同的食品各有最適宜的品嚐溫度。

熱食加熱後食用的食品,食用時溫度一般不要超過’70℃,過之燙麻了舌頭,抑製了味蕾的神經末梢,就食不知味了。熱炒以60℃為宜。牛羊肉菜肴上桌時溫度可高一點,並趁熱食用;因為動物脂肪熔點高,溫度一低就凝結,既影響口味,也不利消化。油炸食品65℃最香脆誘人;熱湯也是65%:時鮮美可口。

冷食冷食的進食溫度宜在10℃以下。冷開水、果汁10℃時爽口解渴。冷咖啡和冷茶在6℃時最可口,可在7℃一8℃時端上桌,加入冰塊。汽水以5℃為宜。冰淇淋含有微小冰晶,適合在零下6℃時食用,最好在3分鍾內吃完;時間過長,冰淇淋融化,就好像在喝厚牛奶。啤酒的飲用溫度隨室溫的上升而降低:室溫15℃時為13℃;室溫25℃:時降低到10℃;室溫35℃時最好是6℃。

3.進食時應細嚼慢咽

當食物進入人體之後,從口腔經咀嚼並且加入適量唾液初步的處理之後才有機會被人體吸收,固體食物是不容易被身體吸收的。我們所吃的食物大多數是固體的,因此才需要咀嚼將之磨碎,嚼得愈碎的食物到了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一定愈高。另外身體分泌的消化酶的充份與否,也決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

現代人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大多數的食物都在很大顆粒的狀態下就進了肚子,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和阻塞的經絡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快速的吃飯習慣,更使身體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趕不上食物的供應。大多數的食物不是由於顆粒太大,就是由於消化酶的不足,而使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非常低。雖然吃了很多的食物,可是身體吸收到體內的比例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