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點按足三裏、豐隆50~100次,力度適中,以脹痛為宜;
(3)掐太衝、行間二穴30~50次,力度以脹痛為宜。
【有效反射區】
大腦、腦垂體、甲狀腺、胰、小腸、肝、膽、腎等反射。
【按摩手法】
(1)食指扣拳在大腦、胰、小腦、甲狀腺反射區處推壓50~100次;
(2)在肝、膽、腎、腦垂體處按揉30~50次。
【生活注意】
加強運動。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多吃香菇、番茄、蘋果、玉米等降脂食物。
貧血
【症狀與病因】
貧血主要是指紅細胞數量減少和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而言。
貧血初起無明顯臨床表現,隨著病情的進展,各種貧血症狀可相繼出現: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重者可見眩暈,昏厥,活動後心悸,氣短,舌淡食欲不振,麵色蒼白,惡心嘔吐,毛發幹燥,脫落等表現。
對於貧血,足部按摩療法有一定的效果。
【按摩手法】
太溪、三陰交、湧泉等穴位。
(1)點按太溪、三陰交30~50次;
(2)揉擦湧泉穴50~100次。
【有效反射區】
胃、腎、小腸、輸尿管、膀胱、甲狀腺、肺、心、生殖腺1、肝、橫結腸及各大腸反射區。
【按摩手法】
(1)點按腎、胃、心、肝、脾、小腸、膀胱反射區各50~100次,力度以局部酸痛為宜;
(2)輸尿管由上向下、甲狀腺由下向上、肺由內向外各推壓50~100次,力度適中;
(3)其他各大腸各推按30~50次,力度輕緩。
【生活注意】
(1)患者應加強營養,注意多吃一些含鐵及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如綠色蔬菜、精瘦肉、大豆、動物肝等。
(2)生活要注重規律,注意身體保暖。
慢性腎炎
【症狀與病因】
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它是與免疫反應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尤以中、青年最為多見。絕大多數係由急性腎炎轉變而來,也有少數病人起病緩慢,而無明顯的急性腎炎病史,一發現即為慢性。
慢性腎炎主要症狀為眼瞼、腿、腳浮腫,渾身無力,容易疲勞,有蛋白尿或尿中混血,頭痛,頭暈,腰痛酸軟,高血壓等。慢性腎炎如果治療不善,遷延日久,則可使腎髒組織遭到破壞,最後導致尿毒症。因此,對腎炎應於早期采取防治措施。
本病屬中醫“水腫”範疇。從中醫臨床辨證來看,多以脾腎陽虛為主。故足部按摩以健脾補腎、利水消腫為主,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來增強排泄功能,促進水分、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的排出,並增強免疫係統的作用。
【有效穴位】
三陰交、太溪、陰陵泉、足三裏、內庭、湧泉等穴位。
【按摩手法】
(1)點按三陰交、太溪、陰陵泉、足三裏、內庭各穴位50~100次,以局部脹痛為宜;
(2)單指扣拳按揉湧泉穴50~100次,有氣感為宜。
【有效反射區】
大腦、垂體、甲狀腺、腎、腎上腺、脾、輸尿管、小腸、膀胱、生殖腺1、腹腔神經叢等反射區。
【按摩手法】
(1)按揉腎、腎上腺、膀胱、脾、生殖腺1、甲狀旁腺各反射區50~100次,力度稍重;
(2)輸尿管由上向下,肺由內向外各推壓50~100次,力度適中;
(3)小腸、腹腔神經叢、甲狀腺各反射區刮壓30~50次;
(4)在足底部敲打50~100次,力度適中。
【生活注意】
(1)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切忌疲勞。
(2)減少房事,避免風寒。
(3)飲食清淡,少食鹽,勿過鹹,或食用無鹽食品。
(4)戒絕煙酒。
糖尿病
【症狀與病因】
糖尿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的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主要症狀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代謝紊亂而引起酮症酸中毒、失水、昏迷等為常見。糖尿病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糖尿病相當於中醫學中“消渴”病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