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用藥常識(3)(3 / 3)

藥物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在用藥部位發揮藥物作用時叫局部作用,如普魯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藥物經不同途徑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到達組織器官所表現的作用叫吸收作用,如心得安口服吸收後作用於心髒而用於治療心髒疾病。

(2)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藥物的直接接觸的組織器官上所表現的作用叫直接作用,由於藥物的直接作用所導致的繼發效果叫間接作用。如洋地黃製荊對心髒的強心作用是一種直接作用,通過強心作用可使心衰病人的尿量增多,此為間接作用。

(3)選擇作用:一種藥物對於機體各組織器官的作用並不是一樣的,一般是對某一個或幾個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影響特別明顯,而對其他組織器官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就是藥物的選擇作用。如洋地黃對心髒、麥角新堿對子宮都表現高度的選擇性:

另外,根據用藥效果又可以將藥物作用分為預防作用、治療作用、副作用、毒性作用等。

藥物對病原體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幹擾病原體的代謝合成,而抑製它們的生長繁殖,比如,青黴素可以抑製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致使細菌細胞破裂而死亡;又如,氟呱酸能抑製DNA的複製,使細菌細胞不能分裂繁殖。

藥物是怎樣產生療效的

由於藥物的種類很多,性質和作用機製也不盡相同,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麵產生治療效果的。

(1)調節人體的生理、生化功能: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某一器官的功能過分增強或減弱,就可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失調,出現病態,就需要用藥物加以調節,使其功能恢複正常。這種調節作用可分為兩個方麵,或使功能活動增強——興奮作用,如助消化藥,能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欲增強;或使功能活動減弱——抑製作用,如安眠藥能抑製中樞神經係統,使大腦皮層抑製擴散,導致睡眠。鎮痛藥能減弱人體的疼痛感覺。止咳藥可直接抑製咳嗽中樞等。

(2)殺滅微生物和寄生蟲:許多藥物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蛔蟲、鉤蟲、血吸蟲等)的繁殖和生長,能起殺滅和抑製作用,如常用的青黴素、驅蛔靈、滅滴靈等。

(3)補充人體必需的物質:人體由於營養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正常代謝所需的物質(如鐵、維生素、激素、電解質等)缺乏時,可用相應的藥物進行補充。

(4)促進或抑製酶的活性:細胞內進行的種種複雜的化學變化,包括組織成分的合成與分解、能量的釋放與利用等都需要酶的參與。當酶的活性受到抑製或促進時就可明顯地影響生理生化功能。藥物可以通過對酶活性的影響而發揮治療作用。如胰島素可以促進己糖激酶的活性,從而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所以可用來治療糖尿病。

哪些因素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

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藥物的劑量、給藥途徑、聯合應用,病人的生理、病理因素等,都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強度。所以我們在應用藥物時,除了應了解該種藥物的作用及用途外,還要了解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1)劑量:在一定範圍內,劑量越大,作用就越強。但超過這個範圍,就可引起中毒,我們通常服用的藥量稱為治療量或常用量,是一種既可獲得良好療效而又安全的劑量,病人自己不可以隨意增加或減少劑量。

(2)給藥途徑及聯合應用:一般情況下,注射藥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也明顯。另外,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應用或先後應用,有時可以使藥效加強或減弱,使毒副作用減少或出現新的毒副作用,使用中應注意。

(3)生理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及身體對藥物的耐受程度等。年齡是影響藥物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兒與老年人對某些藥物的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等發育還不完善;有些藥物可引起中毒並影響生長發育;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償適應能力都逐漸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代謝和排泄機能降低,所以用藥劑量要比成人量適當減少;性別的不同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婦女有月經、妊娠、分娩、哺乳等特點,比如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因某些藥物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或經乳汁進入乳兒體內,可致畸胎或影響胎兒、乳兒的生長發育,服藥時應該注意;另外,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與適應能力可以不同,如有人吃某種藥時每次吃一片就管用,而有的人則需吃兩片才行。

(4)病人的病理狀態:病人的病情對藥物作用也有一定影響,比如退熱藥隻對發熱的病人有退熱作用,而對正常人則沒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腎功能不足的病人,由於藥物排泄減慢,有些藥物雖使用常用量,也可發生蓄積中毒,如洋地黃類強心藥,應注意減量。

什麼是藥物的吸收?影響因素有哪些

除去隻要求發揮局部作用的藥物外,藥物必須通過不同途徑吸收人血,並且達到有效血濃度時,才能發揮作用。藥物的吸收過程是藥物分子通過細胞膜(如胃腸黏膜、毛細血管壁等)的過程,這一過程就叫藥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