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赤小豆、黑大豆各15克,甘草9克,煮服。
收口期。
黃芪、枸杞子各30克,乳鴿1隻,燉熟服食。
[預防與調理]
日常預防。注意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治療療,以防止感染擴散。
根據癰發部位,製動相應活動,如腋癰宜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臍癰、臀癰應臥床休息等。唇癰患者應少講話。高熱時應臥床休息。並注意防止跌跤,以免碰傷患部。
飲食調理。
飲食宜素淨清淡,易於消化。多食綠豆芽、西瓜皮、菊花腦、陳小麥粉等清涼之品。忌食魚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甜膩食物,如蔥、韭菜、芹菜、辣椒、魚蝦、煙酒等。
4.急性蜂窩織炎
[病因]
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間隙或腹膜後疏鬆結締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症。致病菌主要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或混合感染。感染多由局部皮膚損傷,或由局部化膿性感染灶經淋巴或血行擴散而成,或由藥物注射不當或異物存留於軟組織內繼發感染引起。
[症狀]
局部有紅、腫、熱、痛,向四周迅速擴展,紅色較暗,隆起不明顯,邊界不清,中央顏色較深。病變發展,形成膿腫,轉為跳痛。
若深部組織的病變,局部紅腫不明顯,疼痛較劇烈,常有局部水腫與壓痛。嚴重病變,局部皮膚上有大、小水泡生成,內容混濁滲液,可形成廣泛的皮下組織壞死、潰爛。
伴有發熱、寒戰、頭痛、乏力、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體溫在38.5℃以上。
[檢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如檢查皮下有撚發音,為產氣菌感染。
重者中央常壞死、化膿而形成膿腫,也可引起敗血症,常伴全身症狀。
病變表淺者腫脹明顯而疼痛較輕,深在者局部紅腫多不明顯,常有明顯疼痛、壓痛和水腫,全身症狀較重。
區域淋巴結腫大、壓痛。
血象檢查: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增高。
超聲檢查有助對深部膿腫的診斷。
應與丹毒相鑒別。
[並發症]
常並發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口底部病變可引起講話和進食困難。喉頭水腫常導致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
[西醫藥治療]
可給予止痛劑和退熱藥物。口底部病變應少說話,必要時禁食、補液。局部可用50%硫酸鎂溶液熱濕敷,或用環丙沙星軟膏、百多邦軟膏、金黃膏外塗,也可作紫外線、超短波治療。全身症狀明顯者可選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鈉800萬u,靜滴。
[手術治療]
治療3~4日後效果不明顯者.應行局部穿刺,如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
炎症範圍較廣,皮下壞死嚴重者應作廣泛多處的切開引流。
口底病變經24~48小時保守治療,病情加重者應立即切開引流,以防發生窒息。
對有撚發音者盡早切開引流,傷口內用3%過氧化氫溶液衝洗和濕敷。新生兒患者病變發展迅速。應早期切開引流。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症見病症初起皮膚紅腫熱痛,發熱惡寒,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且舌紅苔黃,脈弦數時為風熱壅滯型。適宜用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荊芥10克、防風6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僵蠶10克、升麻10克、蒲公英20克、夏枯草10克。
上方煎服2劑後用布包藥渣,濕熱敷患處。
初期也可外敷金黃膏或玉露膏。
症見紅腫擴大,疼痛加劇,指觸發燙,痛加重,可有波動感,高熱不退,神疲乏力,口幹渴,且舌紅偏絳,苔黃厚幹,脈洪數時為熱毒蘊結型。適宜用清熱涼血,解毒消痛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金銀花30克、連翹20克、赤芍20克、生地1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5克、丹皮10克、山梔子10克、黃連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酒軍4克、地丁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
症見潰膿後,膿出黃稠,熱退腫消,疼痛減輕,周身乏力,口幹淡無味,納呆。且舌紅少苔,脈細微數。如膿出稀薄,瘡口有空殼,則收口愈合較慢時為氣陰兩傷型。適宜用補益氣血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黃芪30克、天花粉15克、陳皮10克、太子參15克、生地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赤自芍各10克、甘草10克、生白術10克。
成膿潰破後,可外敷九一丹或化腐生肌散。膿淨後可敷用生肌玉紅膏。
[預防與調理]
日常預防。講究衛生,避免病菌感染,謹慎就醫,預防藥物注射不當。
病期調理。及時治療各局部創傷,減少本病發生。應將患部抬高,以利炎症吸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發熱者,須臥床休息。
5.甲溝炎
[病因]
指甲兩側甲溝部位的感染稱為甲溝炎。手指、足趾均可發生,多由甲溝周圍微小刺傷、挫傷、倒刺、修甲過短或嵌甲所引起。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症狀]
初起炎症多限於指/趾甲一側皮膚,出現紅、腫、熱、痛,可自行消退或進一步發展。可蔓延至甲根部及對側甲溝皮下組織,形成半環形腫脹。化膿時可有黃白色膿點,可形成甲下膿腫而形成甲分離,疼痛加劇,可自行破潰,但常經久不愈。感染蔓延至甲床時,局部積膿可使整個指、趾甲浮起、脫落,甚至造成慢性指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