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種兒科常見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常指鼻、咽、扁桃體、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本病90%以上由病毒所致,病毒感染後繼發細菌感染。依病變主要部位的不同又可稱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症狀]
冬春多見。起病急,不規則發熱,鼻塞、流涕、噴嚏、頭痛、咽痛、怕冷、咳嗽為主要症狀,可伴有扁桃體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或合並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嚴重者高熱,可發生驚厥,嬰幼兒全身症狀重,而年長兒局部症狀重。
[並發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論輕重,如不及時治療。通常均可引起全身並發症,如鼻竇炎、急性眼結膜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頸淋巴結炎、咽後壁膿腫、扁桃體周圍膿腫、上頷骨髓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假若感染通過血液循環播散於全身各處,細菌感染並發敗血症時,可引起多種化膿性病灶,如皮下膿腫、腹膜炎、關節炎、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等等。但最易並發的還屬支氣管炎和肺炎。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症狀,並有因天氣突變的受涼病史或接觸感冒者的病史。
咽岬部、咽後壁、軟齶、扁桃體充血,淋巴濾泡增生,或見扁桃體有膿性分泌物。細菌感染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咽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病毒感染通常白細胞偏低或在正常範圍內。但在早期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偏高。雖然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多數增高,有些嚴重病例也可減低。
[西醫藥治療]
體溫在38℃以上時,可服用百服寧、泰諾、巴米爾、阿魯片等退熱,4小時可重複一次。如發生高熱時,具體方法可用75%酒精兌一倍溫開水在頸部兩側、腋下、腹部溝等有大動脈搏動處做酒精擦浴,頭部可用冷毛巾濕敷降溫,防止驚厥。藥物降溫可用阿司匹林每次5~10毫克/千克,口服,必要時8小時1次。有高熱驚厥時止驚藥可用苯巴比妥鈉,每次5~7毫克/千克,肌注。
通常不用抗生素。疑細菌感染或有並發症時可選用青黴素。每日2.5萬~5萬u/千克,分2~4次肌注;口服羥氨苄青黴素、頭孢氨苄青黴素、紅黴素等。服藥時間3~5天。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根據臨床表現,本病主要可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型。
症見發熱,惡風怕冷,鼻塞流涕,咳嗽,且舌淡紅,苔薄白時為風寒感冒型。適宜用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辛溫解表之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小兒感冒衝劑、重感,靈、維c銀翹片、兒童清肺丸、兒童清肺口服液、解肌寧嗽丸等。
症見發熱,惡風,有汗,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黃,且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時為風熱感冒型。適宜用解表祛風、清熱解毒、辛涼解表之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小兒清咽衝劑.板藍根衝劑,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透表回春丸,小兒金丹片,小兒久嗽丸,妙靈丹等。亦可用小兒解熱栓放入肛門內。
也可參考方藥:金銀花、連翹、淡豆豉、牛蒡子、桔梗、前胡、淡竹葉各10克,荊芥、薄荷(後下)各6克,鮮蘆根15克。
小兒為純陽之體,感受外邪(或感寒或受風熱)都可見到高熱,甚至高熱驚厥、四肢抽搐,煩躁譫妄,痰盛咳嗽氣喘,口幹麵赤等症狀。此時治宜清熱解表,化痰開竅,息風定驚。
可服用至聖保元丹,小兒回春丸,小兒清熱散,牛黃鎮驚丸等。
[飲食療法]
生薑大蒜燉紅糖:大蒜10克去皮,紅糖10克,生薑2片,加清水半碗,隔水燉熟,去渣,每日內分2~3次服完。
蕪荽黃豆湯:鮮芫荽(香菜)30克,黃豆50克,加水兩碗半煎至一碗半,加食鹽少許調味食用。
大白菜根煮水:大白菜根7個,煮沸,3分鍾關火,加蓋燜30分鍾,根去掉,代水溫服。
淡豆豉蔥白燒豆腐:豆腐100克,淡豆豉、蔥白各12克,先將豆腐略煎,然後將淡豆豉放進,加水一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蔥白,煎滾後取出,乘熱食之(淡豆豉可不食),接著蓋被微取汗即可。注意蓋被取汗時不要弄得大汗淋漓,否則影響療效。
以上四方適宜於風寒感冒。
杭菊糖茶:菊花15~30克,放茶壺內用開水浸泡片刻。加糖適量調味飲用。
蘿卜汁煮麥芽糖:新鮮蘿卜洗淨搗爛,榨汁一碗,加入麥芽糖30~50克,隔水燉熟,熱飲。
橄欖冰糖水:鮮橄欖10枚(連核)略搗爛,加冰糖適量,清水兩碗煮至一碗,去渣,慢慢咽飲。
以上三方適宜於風熱感冒。
[預防與調理]
增強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加強室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平時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清潔衛生,冬春季節少去公共場所。
患兒要適當休息,充足睡眠,多飲白開水,避免受涼。合理喂養,添加輔食,預防佝僂病、營養不良等疾病。注意隔離,防止交叉感染。發熱患兒要注意控製體溫,避免體溫突然上升引起驚厥。
飲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無論是預防還是病後調理,這一條都非常重要。
2.小兒肺炎
[病因]
肺炎是小兒的常見疾病。是因為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如羊水吸入或過敏引起的肺部急、慢性炎症。多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也可繼發於麻疹、百日咳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而以冬春季節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