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小兒肺炎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根據病因,通常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和大腸杆菌等)、病毒性(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真菌性(白念珠菌等)、支原體、過敏性和吸入性肺炎。
按照病程也可分為以下三類:急性肺炎,病程3月。
[症狀]
起病可急可緩,有發熱、咳嗽、喘憋、呼吸急促、發紺、煩躁不安、嘔吐和腹瀉等。
以上是支氣管肺炎臨床表現的普遍規律,因為其發病原因不同,患者體質狀況差異,臨床上有些特殊類型還需注意。
新生兒發生支氣管肺炎:症狀常不典型,多數不發熱,即使發燒也不高,所以新生兒雖不發燒,但如哭聲無力,麵色蒼白,嗜睡,厭食,咳嗽無力,口吐泡沫,就要考慮有患肺炎的可能性。病情加重時有呼吸淺表,見點頭狀呼吸,口唇指甲青紫。
嬰幼兒肺炎:通常為支氣管肺炎。表現為:起病急,發熱(體溫39℃左右),咳嗽,氣急,煩躁不安,麵色蒼白,食欲減退,有時可有嘔吐、腹瀉等。早期體征可不明顯,嬰幼兒可表現為拒奶、吐沫,而無咳嗽。
嬰幼兒肺炎中以腺病毒性肺炎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較多見。
腺病毒性肺炎,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持續高燒可達2周之久,早期除見咳嗽頻頻,咽炎、結膜炎等表現外,又有鼻翼扇動,呼吸困難,發紺,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嗜睡明顯。
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症狀比通常肺炎嚴重,持續高燒不退,特別容易在肺內產生小膿腫,痰呈膿性,或膿血性,極黏稠,不易咯出,易發生膿胸及膿氣胸等。
年長兒肺炎:以大葉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為常見。
大葉性肺炎:起病急,高熱(39℃~40℃),寒戰,煩躁,譫妄,早期氣促,胸痛,咳嗽不多,約3~4天後,出現咯鐵鏽色痰。
支原體肺炎:起病急或緩。體溫可高可低,咳嗽漸重,呈刺激性頻咳,咯出黏液,乏力,頭痛或胸痛。
[檢查診斷]
發病以冬春季多見。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具有典型症狀。
血常規、鼻咽拭子培養、血培養、胸部x線檢查、超聲波檢查可助診斷。
以上是診斷的普遍方法,但因發病原因和肺炎類型不同,檢查診斷時還有較大區別:
支氣管肺炎:除具有本病症狀特征外。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病毒感染引起者降低或正常。肺部x線攝片或透視見肺紋理增粗,有點狀、斑片狀陰影,或大片融合病灶。
重症患兒呼吸頻率增快超過40次/分;可出現點頭呼吸、三凹征,四周、指甲青紫。兩肺可聞及中、細濕噦音。若有病灶融合擴大,可聞及管狀呼吸音,叩診可呈濁音。在合並心衰時,患兒臉色蒼白或紫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加重,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有浮腫、心音低鈍、心率突然增快,超過160~180次/分(除外體溫因素)或出現奔馬律及肝髒短時間內迅速增大。
腺病毒肺炎:除典型症狀外,x線檢查往往可發現大片狀陰影,肺部聽診常以一側為重,並需在發病後3~8天才能聽到中、小水泡音。白細胞常在正常以下,通常在發病的第二周達到高峰,體溫在數天內可迅速下降,但肺部病變消失時間則較長,整個療程需3~4周才可告愈。此型肺炎容易發生心功能.不全和中毒性肺病。
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理化檢查白血球增高,痰內有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葉性肺炎:除典型症狀外,胸部x線攝片或透視有節段或大片陰影。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1支原體肺炎:除典型症狀外,x線檢查時常在肺門附近有毛玻璃樣片狀陰影,自肺門蔓延至肺野或呈斑點狀陰影。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清冷凝集反應(>1:32)呈陽性,雙份血清第二次滴度較第一次增高4倍以上更有助於臨床診斷。
[西醫藥治療]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分泌物,紫紺者鼻管或麵罩給氧。定時更換體位以利排痰。給富於維生素、蛋白質而易消化的食物,多次少量進餐。室內空氣要新鮮,溫度在20℃左右,濕度60%為宜。
病毒感染時,可采用病毒唑每日10~2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或每日10-15毫克/千克,分2次靜滴,或無環鳥苷每日15~20毫克/千克,分2~3次靜滴。
細菌感染時可首選青黴素每日5萬~10萬u/千克,分2次肌注,至熱退3天。若效果不佳或過敏者,可用林可黴素每日30~50毫克/千克,分2次靜滴。頭孢噻肟(凱福隆)每日50~100毫克/千克,分2次靜滴。輕者可口服抗生素如羥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每日50~100毫克/千克。弗萊莫星(羥氨苄青黴素)每日25~50毫克/千克,分2~3次。
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紅黴素,可予每日30~5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或每日20~30毫克/千克靜滴。濃度0.5~1毫克/毫升。
如是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時。應立即氣管插管吸淨氣管內奶汁等異物。注意保暖,供應足夠的營養和液體,必要時輸新鮮血漿,重症肺炎有酸中毒時應及時糾正。有膿胸時需反複穿刺抽吸膿液,同時胸腔內應用抗生素,或酌情閉式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