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兒科疾病(2)(2 / 3)

保證科學喂養,做到營養全麵、合理,增強抵抗力。

患病後應實行隔離,隔離期不少於40天。

患病初期,患兒無症狀也應多靜臥,避免疲勞。急性期臥床休息,不搬動,注意使患肢處於功能位,避免受壓,手足不要下垂,宜睡木板床,以免造成畸形。

在高熱時期宜用半流質、流質飲食,高蛋白、高營養飲食。

常給癱瘓患兒翻身,預防褥瘡及肺炎,鼓勵患兒進行功能恢複性鍛煉。

5.佝僂病

[病因]

佝僂病是因為體內維生素D量的不足,而使機體鈣、磷的代謝失常,發生骨骼生長發育障礙的疾病,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引起小兒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目光照射不足,飲食中維生素D含量不足和生長過速,需要量大。此外,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和肝、腎疾病,均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以引起本病。3歲以內為主要發病年齡,6個月至1歲最多見。

[症狀]

早期多汗,易激惹,夜驚,睡眠不安,枕禿,煩躁。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出牙晚,囟門遲閉,顱縫發軟,方顱,枕骨有“乒乓球”感,胸部出現肋骨“串珠”,肋緣外翻,形成“郝氏溝”、雞胸、漏鬥胸及脊柱側彎、龜背等。四肢出現“手鐲”、“腳鐲”樣改變,“x”型腿、“O”型腿等。甚至發生骨折等,也可有肌肉和肌腱鬆弛,肌張力低下,易患肺炎、腸炎等。

[分型]

佝僂病通常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類型:

輕度,方顱、輕度串珠、郝氏溝,O型腿並攏膝關節間距3厘米。

重度,雞胸、龜背,明顯手、腳鐲,運動生理功能受限以及影響步態的O型腿和X型腿。

按其病程又可分為活動期、恢複期和後遺症期。

[檢查診斷]

有維生素D缺乏史,如孕婦接受日照少,飲食中缺乏維生素D,小兒戶外活動少,輔食添加不及時,患有腸道疾病、肝腎疾病等病史。

具有早期典型症狀和活動期骨骼變化特征。

血清25-羥D3、鈣、磷、堿性磷酸酶、甲狀旁腺素測定,尿鈣檢查,x線攝片有助於診斷。長骨x線透視可見骨質疏鬆,脫鈣,骨骺線加寬模糊不齊,有時呈杯狀。

應與腎性佝僂病鑒別:後者有腎髒病史,血清鈣下降,血清磷顯著升高。維生素D治療通常無效。

[西醫藥治療]

早期或輕症患兒,可口服濃縮魚肝油,每日給維生素D3000~5000國際單位。重症患兒每日用維生素D1萬~15萬國際單位,連服1~2個月,以後可減量再服1個月。

對個別病情嚴重的患兒可用維生素D注射法,或口服氯化鈣或維生素D。

恢複期夏季多曬太陽即可,冬季給維生素D口服或肌注。

後遺症期不需藥物治療,應加強鍛煉。骨骼畸形應采用主動或被動方法矯正,嚴重者4歲後考慮手術矯正。

本病如2歲以前及時治療可以不留後遺症,輕度骨畸形經2~3年可自然恢複正常,重度骨畸形恢複慢,可延遲到10歲左右,但有的畸形可殘留終生。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所致,是肝、腎、心、脾不足之證。中醫學中所記載的五遲征(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也包括了佝僂病的一些表現。氣血虛弱,筋骨痿軟,都是虛征的表現,所以中醫治療多用補腎、益氣、養血之法。

症見多汗、夜驚、夜啼,肌肉鬆弛,枕禿,發黃稀疏,骨骼改變不明顯,且舌淡苔黃白膩或花剝,脈細弱時為脾氣虛弱型。適宜用健脾益氣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當歸、遠誌、蓮子肉各10克,炙甘草、砂仁各3克。

症見骨骼改變,精神萎弱,手足發軟,發育減慢,出牙延遲,反應遲鈍時為腎精虧損型。適宜用補腎填精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烏梅肉、枸杞子、川斷、鹿茸、菟絲子、五味子各10克,生龍牡(先煎)20克,鳳凰衣6克。

也可用中成藥治療,如補腎地黃丸,健兒樂,龍牡壯骨衝劑,活性鈣衝劑,疳積散等。

[飲食療法]

米醋豬脊骨湯:豬脊骨(沒有脊骨用其他豬骨也可以)500克,適量清水,100克米醋(隻要是食用醋均可)熬湯,去除浮油喝湯,亦可用此湯下麵條、熬粥食用。

炒扁豆淮山藥粥:炒扁豆、淮山藥各30克,大米25克,煮粥服食。

草決明蒸雞肝:草決明10~12克,加清水少許浸泡4~6小時,再放入雞肝2~3副,加油鹽少許調味,蒸熟食雞肝。

[預防與調理]

孕期婦女多接受日照,合理飲食。懷孕後期注意補維生素D。分娩後,也要多曬太陽。乳母、小兒應多到戶外活動。

盡量母乳喂養。人乳中鈣磷含量較多,易於吸收,尤其是6個月以下嬰兒應力爭母乳喂養。

要注意輔食的添加。早加含維生素D豐富的輔食。

患病後更要堅持曬太陽,多食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肝類、魚卵、蛋黃、牛奶等。防治有關的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