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總是無法擺脫虛構(1 / 2)

曆史總是無法擺脫虛構

文化

作者:毛亞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伯克利加州大學任職的曆史學家娜塔莉·澤蒙·戴維斯收到一位研究生送給她看的一本書,這本書是學生從法律圖書館借來,名字叫《難忘的判決》,作者是讓·德克拉斯。該書講述的是16世紀40年代,發生在法國南方鄉村一個冒充別人丈夫的案子:一個名叫馬丁·蓋爾的農民突然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直到八年後,他回家了—或者說人人都以為他回來了,那時老父親已去世,但他總算能與妻子重聚,並拿回了叔叔皮埃爾掌管下的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然而,三四年美滿的婚姻生活之後,他被叔叔皮埃爾送上審判席,皮埃爾認定這個新馬丁是個冒牌貨。案子幾經周折,上訴到圖盧茲高等法庭,新馬丁的表現毫無破綻,可就在法庭準備將他開釋時,一個木腿人闖入,真正的馬丁·蓋爾出現,騙子終於露餡,最終被送上火刑架。

戴維斯讀罷此書的第一反應是,“應該拍成一部片子”。機緣巧合的是,電影劇本作家讓·克勞德·卡裏埃與導演達尼埃爾·維涅正在策劃一部同一題材的片子,1980年,戴維斯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成為了電影《馬丁·蓋爾歸來》的曆史顧問。

作為這部電影的曆史顧問,雖然手頭掌握了“真假馬丁·蓋爾”案件詳實的法庭記錄,更有兩部當時的文獻詳盡描寫這件事情,其中一個作者,甚至還是審理案件的法官,但是如何將書中主人公與他們生活的周遭社會之間建立關聯?這是作為曆史顧問的戴維斯在處理曆史社區時必須首先麵對的問題。

16世紀的法國農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會寫字,而且那是一個沒有錄音機、照相技術、指紋鑒別的時代——麵對曆史學家經常遇到的這種資料本身的沉默所帶來的麻煩,演員德帕迪約塑造的“假馬丁·蓋爾”形象讓戴維斯大受啟發。“他以冒充的身份回到別人家鄉,顯得既膽大妄為又暗中心虛。尤為驚人的是,這個角色不僅符合故事的邏輯,更具有中世紀農民的質感”。德帕迪約的表演技術向曆史學者的戴維斯打開了一扇通向“曆史實驗室”的窗子—“也許可以主要將電影視作一場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一場思想試驗,而不是在講述真相”。

電影於1982年開始公映,獲得了不錯的反響。而戴維斯意識到電影製作本身的局限,“覺得存在對這一故事進行重新解讀的可能”,就用自己的講述方式完成了《馬丁·蓋爾歸來》一書,1982年出版了法文版,次年出版英文版。

《馬丁·蓋爾歸來》出版後,頗得史學界好評,有論者評價此書“富有想象力,且是一部有理有據、討論機智的曆史著作”,後現代史學倡導者之一安克斯密特則將之稱為“後現代曆史編纂學”的代表作之一。但此書也引起了一些爭論,有人幾乎全麵挑戰了戴維斯的詮釋,認為戴維斯對書中馬丁妻子貝特朗的刻畫完全出自她一己“杜撰”,根本無法在她使用的資料中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