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純潔高尚的奉獻(1 / 3)

奉獻精神是人類一種純潔高尚的情操,它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公而忘私的內在力量。曆史上的偉人為推動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奉獻,受到了人們世世代代的景仰。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同樣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應有的奉獻,也理應受到大家的尊敬。

39.25年如一日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一個又一個教學循環,王寶傑一共送走6屆學生,誰生了病都享受一份額外的“補課待遇”。她說,耽誤莊稼是一年,耽誤學生可是一輩子啊!

從黑龍江省克東縣的寶泉鎮到永平村那個低矮、昏暗的草房,來回將近40裏,王寶傑25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往返奔波,風雨無阻,沒有遲到過一分鍾,沒有缺過一節課。

1977年8月15日,王寶傑高中畢業了,被分配到離家20裏外的永平村小學任教。這一天,她在日記中寫道:“1977年8月15日,這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19歲的我站在了講台上,開始了為人師的生涯。每天幾十裏路途,每月二十幾元工資,會很苦很累,但我決不後悔。”

1988年的一天,王寶傑6歲的女兒患了重感冒,高燒不退,丈夫又不在家,王寶傑看著女兒燒得通紅的小臉和痛苦的表情,猶豫著是不是請一天假。可是班上那二十幾雙期待的眼睛立刻浮現在眼前,她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把藥和水放在床邊,吻了吻昏睡中的女兒,悄悄走了出去。晚上下班回來,女兒卷著被子縮在炕頭啜泣,看見媽媽回來,女兒一頭撲進她懷裏,哭訴著:“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媽媽,我好難受呀!”孩子渾身滾燙,在她懷裏顫抖著,王寶傑含著淚找來醫生,打針吃藥忙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把孩子托付給鄰居,自己又匆匆上課去了。

1994年冬季的一天,王寶傑像往常一樣冒著大風雪匆匆上路了。雪天路滑,轉彎時車子倒了,王寶傑重重摔倒在地,左腿立刻鑽心般地痛了起來,幾次試著站起來都沒有成功。要是有人幫一把就好了。可是,環顧四周,白雪茫茫,連個人影都不見。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想到孩子們上課要被耽誤,她咬著牙掙紮著爬起來,扶著自行車,一瘸一拐地挪到了學校。這時,她的腳腫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醫生檢查,踝骨摔傷,需臥床休息。可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她讓丈夫每天接送上班,一堂課也沒缺。由於沒有得到徹底治療,她左腳留下了後遺症,平時隻能穿平底鞋,站立時間稍長就疼痛難忍。

王寶傑說,農村教師一個蘿卜一個坑,你不上課,孩子們就得放學,她不忍心。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這樣一個“不忍心”,支持著王寶傑25年如一日,沒有因天氣和其他原因遲到過一分鍾,請過一天假。有人粗略地算過:25年她在這條鄉村土路上奔波的裏程,相當於10個二萬五千裏長征。

要讓每一個農民的孩子都能好好念書,這就是王寶傑的心願。一到交書費雜費時,不少農民就犯難。於是王寶傑拿自己微薄的工資替學生交書費。25年來年年如此,一共交了多少錢,她自己也不清楚。

一位學生回憶說,記得當時想回家看看,才9毛錢的火車票都掏不起,王老師卻把2元錢偷偷放進我的書包,讓我回家探親。那時她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到30元。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一個又一個教學循環,王寶傑一共送走6屆學生,誰生了病都享受一份額外的“補課待遇”。她說,耽誤莊稼是一年,耽誤學生可是一輩子啊!

一個當地的農民說,他的兒子在王寶傑現在教的一年級班上,孩子感冒了,他自己都不知道,可王老師知道。憨厚的農民說不出更多讚美的話,隻是一個勁兒地說:這可是個好老師,好老師啊!

1997年的一個夏天,克東縣寶泉鎮教委忽然來了一群風塵仆仆的農民,指名道姓地要見領導。他們既不是告狀,也不是上訪。隻是聽說村小學的王寶傑老師要調到鎮上去工作,他們代表全村要求王老師留下來。

鎮教委為難了,他們實實在在是想給王寶傑解決點兒實際困難。20多年往返奔波,如今年紀大了,又有一身的病痛,絕對應該照顧,應該回到鎮裏工作,何況調令已經開出。

第二天,農民們開來了兩輛拖拉機,家長、學生坐得滿滿當當,徑直來到王寶傑的家。一進門,孩子們就把王寶傑圍在中間,拉手的,抱腿的,扯著衣襟的,一邊哭,一邊訴說,王寶傑受不住了,抱住自己的學生熱淚滾滾。讓家長、學生離開後,王寶傑找到了鎮教委,表示了自己的意願,當天下午就回到了永平村小學。

如今,王寶傑依然奔波在那條往返了25年的鄉間道路上,還是一輛自行車,還是早起晚歸。她說:為了農村的教育事業,為了黑龍江那些農村的孩子們,我無怨無悔。

40.英雄老師

殷雪梅老師出事之後,全國媒體的100多名記者雲集金壇這個江南小縣城,他們在采寫報道殷老師事跡的同時,同樣陪伴在殷老師的周圍,翹首等待著殷老師從昏睡中醒來……

2005年3月31日中午,金壇市城南小學低年級學生排隊出校門前往金沙影劇院觀看革命傳統教育影片,帶隊教師二(1)班班主任殷雪梅在確認東西兩麵沒有車輛經過的情況下,領著學生沿斑馬線過南環二路。此時,突然由西向東疾馳過來一輛白色桑塔納轎車,同時帶護學生的楊舊生老師連忙示意停車,並大喊:“有車,快閃開!”伸手將身邊的同學推到校門口,可小車保持100碼的速度飛馳而過,已靠近路南邊的殷雪梅老師聽到喊聲後迅捷反應過來,回身張開雙臂,將正行走在路中央的六七名學生一起推到路邊,學生的命保住了,殷雪梅老師卻被小車撞出25米,飛落在一片血泊中……

殷雪梅老師被送往醫院搶救數日後,一直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殷雪梅老師出事之後,全國媒體的100多名記者雲集金壇這個江南小縣城,他們在采寫報道殷老師的事跡的同時,同樣陪伴在殷老師的周圍,翹首等待著殷老師從昏睡中醒來……

殷老師用她脆弱的身軀,挽救了6名小學生的生命,阻止了那輛小車無知而野蠻的剝奪,殷老師創造了一個奇跡。可奇跡沒有再次降臨在殷雪梅老師的身上。

4月5日,陽光明媚,殷雪梅老師的事跡恰似明媚的陽光,普照了整個中國。4月5日的太陽,便是殷雪梅老師幸福而忠厚的笑容。4月5日淩晨,這個英靈飄然逝去……

殷雪梅老師走了,金壇市城南小學二(1)班的同學們,在黑板上寫滿了一個個“活”字。他們痛哭流涕。

他們多麼希望殷老師能蘇醒過來,依然帶著微笑走進課堂,站在講台上,在黑板上寫著板書,在教室裏來回地走著,朗讀著課文……他們惟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泣,那聲聲帶血的哭泣。

殷雪梅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先後被追授為金壇市“三八紅旗手”、常州市“三八紅旗手”、江蘇省“見義勇為英雄”、省教育係統“英雄教師”、省“五一勞動獎章”、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金壇市、常州市及省教育廳分別作出向殷雪梅學習的決定,江蘇省政府批準為“革命烈士”,教育部長周濟、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國務委員陳至立也先後對學習殷雪梅感人事跡作出批示,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向殷雪梅學習,並將其英雄模範事跡在社會上廣為宣傳。

41.音樂家的愛心之旅

叢飛將他無私的愛,獻給遠在大山深處的貧困孩子。隻要有義演,他一叫就到,有時一天要演四五場,時常累得嗓子嘶啞。10年來,叢飛為助殘、助學、賑災所進行的義演超過了400場。

1969年10月,叢飛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一個貧困的家庭。倔強的他不甘心向命運低頭,四處拜師學藝,1989年,終於考入了沈陽音樂學院聲樂係。1994年,叢飛已成了一名深受觀眾喜愛的知名演員,他先後獲得20多個國家級、省級藝術獎項,還榮獲“廣東省優秀音樂家”稱號。

然而,就在叢飛準備在歌唱事業中大展拳腳時,無情的病魔向他襲來。2005年5月12日,年僅36歲的叢飛被深圳市人民醫院確診為晚期胃癌。熱愛藝術的叢飛,不得不離開了他無比眷戀的舞台。

令人震驚的是,知名歌手叢飛卻根本拿不出看病的錢。他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捐獻給了山區的貧困學生和需要幫助的殘疾人。近10年來,叢飛至少捐獻了300萬元善款。

1994年,在四川成都參加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中,叢飛開始了認養貧困失學兒童的愛心之旅。他先後20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山東等地的貧困山區,為當地的失學兒童籌集學費。自1995年叢飛正式認養資助第一批輟學兒童以來,他已經資助了貴州、湖南、四川、雲南及山東等地的貧困學生178人,其中有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的學生。

2000年9月,叢飛到貴州山區參加義演,當即向時任官寨小學校長的徐習文表示,要資助即將輟學的貧困孩子繼續讀書。“把你們這裏所有貧困孩子的名單給我,學費問題我回去想辦法。”就這樣,叢飛認下了102個“幹兒女”,其中孤兒50多名。

回到深圳沒多久,他就向貴州彙出了第一筆學費,5年來從未間斷。他曾6次前往山區看望他的“孩子們”,還認下了另外50多個孩子。

然而,要順利供養這麼多孩子完成學業,談何容易,叢飛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為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長期活躍在舞台上的叢飛是一個高收入者,他本來可以和大多數同行一樣過上富足的生活,但認養178名“幹兒女”的大量開支卻經常令叢飛入不敷出。

叢飛來深圳10多年,從來沒有為存錢辦過存折。家中惟一的一個存折,還是買房搞按揭時按銀行要求辦的,有時候他連支付月供2000多元房貸都成了問題。

走進叢飛僅57平方米的家,看到的也是驚人的“寒酸”。5道門,竟有3道是壞的;家裏更是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冰箱和空調都是從二手市場上買回來的;衣櫃裏隻有一件長期伴隨叢飛的白色演出服,據說還是斷了碼的處理貨。

說起自家破舊的防盜門,叢飛的媽媽哭了。“為了把錢省下來給山區的孩子讀書,叢飛買了市場上最便宜的防盜門,誰知用了沒多久就壞了。經常想開的時候開不了,想關的時候又關不牢。”有一次,叢飛媽媽買菜回家,卻怎麼也開不了門,一時尿急竟尿到褲子上了。老人家又急又羞,叫叢飛趕緊換個門,叢飛卻說:“換個門,得花好幾百塊,是山裏孩子一學期的學費呢!”

2003年非典期間,由於演出收入不穩定,為了不讓孩子們因欠繳學費而輟學,從來不願伸手的叢飛不得不四處借錢。到今年2月,當遠方的孩子們從郵局收到學費後,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恩人此時已經背負了17萬元的債務!

叢飛將他無私的愛,獻給遠在大山深處的貧困孩子。隻要有義演,他一叫就到,有時一天要演四五場,時常累得嗓子嘶啞。10年來,叢飛為助殘、助學、賑災所進行的義演超過了400場。

叢飛精神感動了整個南粵大地。兩個月來,他的病情牽動著****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和千千萬萬廣東人的心。

******高度評價叢飛事跡,並多次囑咐深圳市委、市政府幫助叢飛解決治病困難;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親筆寫信,鼓勵叢飛早日“重飛”,並兩次親自前往醫院看望叢飛;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與團市委共同努力,僅用了3天時間就為叢飛辦好了調入深圳的調令及落戶深圳的審批手續;深圳人民醫院和衛生局專門組織權威專家成立特別治療小組,為叢飛開辟“綠色醫療通道”,全力以赴挽救“愛心大使”的生命……

在病房裏,堅強、樂觀的叢飛還在時時不忘山裏的孩子。

“因為生病沒有演出收入,我在貴州第二批認領的50多個孩子怎麼辦啊?”在病床上,叢飛始終牽掛著山區的孩子們,並為此憂心忡忡。直至了解到深圳團市委已經以組織的名義接管下這些孩子後,他才放了心……

42.馬班郵路上的傳奇

1985年5月,在一個叫“九十九道拐”的地方,王順友被受驚的騾子踢中小腹,當時就痛倒在地,動彈不得。過了好一會,他才爬起來,想到路都走了大半了,還有很多郵件沒送,就捂著肚子繼續往前走。平時隻要6天就可以走完的那趟路,那次他走了整整8天。

木裏藏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緊接青藏高原。全縣29個鄉鎮有28個鄉鎮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以馬馱人送為手段的郵路是當地鄉政府和百姓與外界保持聯係的惟一途徑。全縣除縣城外,15條郵路全部是馬班郵路,而且絕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

王順友的父親在1985年藏區民主改革以後當上郵遞員,是木裏第一批郵遞員,在馬班跑了整整30年。王順友在兄弟姐妹裏是老大,1985頂班上了郵路,到如今又是整整20年了。

在馬班郵路上,深山、密林、峽穀、缺氧高山和積雪地帶是必經之路,騾馬隻能用來馱郵包,郵遞員必須步行,途中狼、熊、螞蟥常與他們相伴,累了就在帳篷裏露宿。王順友走的郵路山高路遠,氣候惡劣,翻越4800米的察爾瓦山時氣溫在零下十多攝氏度,下山走到雅礱江河穀氣溫又高達40攝氏度。用糌粑充饑、用雪解渴、用酒驅寒,構成王順友生活的主要內容;頭痛、風濕、胃病、肝病,是常年跑馬班的郵遞員的通病。

20年裏,王順友在馬班郵路上留下了數不清的驚險和滿身傷病。1985年5月,在一個叫“九十九道拐”的地方,王順友被受驚的騾子踢中小腹,當時就痛倒在地,動彈不得。過了好一會,他才爬起來,想到路都走了大半了,還有很多郵件沒送,就捂著肚子繼續往前走。平時隻要6天就可以走完的那趟路,那次他走了整整8天。

8天裏他幾乎沒有睡過覺,也沒有吃過東西,隻能喝點水,最終將該送的郵件全部送到。王順友趕回縣城醫院檢查時,已經是第9天了,醫生診斷發現,王順友的腸子被踢斷了3公分,腹腔裏已經化膿了。經過緊急搶救,王順友保住了生命,但腸子從此短了一截。

20年來,王順友每個月都有24至28天獨自在郵路上度過,每年投遞報紙8400多份、雜誌330多份、函件840多份、包裹600多件,他從沒延誤過一個班期,從沒有丟失過一份郵件,投遞準確率達100%。時至今日,王順友已經在木裏的深山裏跋涉了53萬裏,相當於走了21趟長征。

從木裏藏族自治縣縣城到白雕鄉、三桷埡鄉、倮波鄉,往返共360公裏。這條郵路上除了鄉政府、學校和衛生所,就是零零落落散居在山裏的村民們。沿途沒有郵局,王順友和騾馬就是他們的“流動郵局”。

王順友往返一趟郵路至少需要14天,其中至少有6晚是住在山上。王順友說,白天趕路還好一些,晚上睡覺隻有風聲、馬鈴聲、動物的叫聲,想說話都沒有人,太孤獨了,孤獨得讓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