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永不低頭的堅強(1 / 3)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著追求,追求一種意想不到的溫柔?你是不是曾經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頭?”張雨生的這首《我的未來不是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會堅強。

47.雲南怒江的3個小女孩

這3個小女孩給了常玉很大的震撼,原來這3個孩子身上隻帶著一把很小的自製的小木鏟和幾個饅頭,路上如果餓了、累了,就停下來啃幾口硬饅頭,小木鏟是用來開路的,用它來挖雪……

常玉很喜歡越野。常玉所負責的“海澱在線”公司地處海澱區,是北京市科研教育、高科技企業發展最集中的地區,在越野者汽車俱樂部創建初期,“海澱在線”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並且為越野者汽車俱樂部建設了網站,提供服務。

常玉參加了在雲南怒江的那次越野活動,常玉說,那次活動中,他和獨龍族3個小女孩的故事使他至今難忘,如果有機會他一定會再去看看那3個孩子。

怒江冬天雪比較多,尤其在深山裏,大雪封山是常見的,那次活動途中,常玉和3個小女孩正好遇上了,當時常玉向她們問路,這3個孩子告訴他,前麵已經是大雪封山了,到目的地還要好長一段時間。

在這白雪皚皚、杳無人煙的地方發現這3個小女孩,令常玉十分震驚。常玉問她們3個,你們3個去哪裏啊?她們中最大的那個告訴他,她們去縣城裏上學,已經三天三夜沒合眼走了90公裏,沒想到突然大雪封山了。

據常玉估計,這3個孩子憑體力和這樣的速度走到學校,起碼還要3天,當時她心裏惟一的念頭就是要載著這3個孩子上路。

這3個孩子上了車之後,由於車裏比較暖和,其中最小的那個很快就睡著了,接著另一個小一些的也睡著了,最大的那個孩子出於禮貌沒有睡,路上她一直和常玉聊天……

這3個小女孩給了常玉很大的震撼,原來這3個孩子身上隻帶著一把很小的自製的小木鏟和幾個饅頭,路上如果餓了、累了,就停下來啃幾口硬饅頭,小木鏟是用來開路的,用它來挖雪……而她們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到100多公裏以外的縣城去上學!

常玉的心裏酸酸的,大山裏的孩子真不容易啊!他們那種求知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讓他感動萬分。至今,常玉每個月一直都在給這3個小女孩寄300元錢作為他們的生活費。

48.堅韌不拔的抗爭

“我敬佩登山運動員。不僅是他們的一片赤誠,更敬佩他們實際的行動……超越自我極限,創造生命的奇跡,這不是尋常的經曆,而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女孩名叫顧蘇蘇,1992年出生,今年12歲,是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五(3)班的學生。2000年的一個秋日,蘇蘇在家中突然鼻血不止,到後來甚至大口地往外噴血。家人趕緊把她送到兒科醫院,經醫生診斷,已是腎功能衰竭晚期,兩個腎已經完全萎縮。

生命不能等待。麵對危情,惟一能采取的辦法就隻有“腹膜透析”了,這是一種用“清洗液”來清洗體內“毒素”的治療方法,而這些“毒素”本來是由腎髒“負責”排泄的。一天一次的透析,把家裏的積蓄迅速變成了藥物。為了給孩子治病,母親辭去了工作,賣掉了住房,每天高昂的醫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心力交瘁的生活,難以承受的重壓,蘇梅紅夫婦和其他許多腎病孩童的家長一樣,對女兒的治療充滿了憂慮。在苦澀的境遇麵前,是蘇蘇對生命渴望的眼神一次次刺痛著父母的心,也堅定著他們與病魔抗爭的勇氣。

“童子不言語,滄桑早自知。”蘇蘇感恩於父母為自己傾注了所有,她惟一能做的就是積極地配合治療,讓媽媽看見自己的微笑,讓爸爸的臉上不要布滿憂愁。4年來的透析生活,蘇蘇早已習以為常,任媽媽把管子插在自己的身上,任藥水在自己的體內流過。單調的日子實在膩煩了,就拖著管子下地轉一轉。蘇蘇說自己是長在管子上的孩子。

這個長在管子上的孩子不甘心從此就與病榻相伴。4年多來,蘇蘇一邊與病魔搏鬥,一邊刻苦地學習。她總是細心地留意著醫生的檢查記錄,每當身體指標略有好轉,她就會央求醫生和媽媽讓她出院上學。父母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但他們拗不過小蘇蘇的執著,於是,從二年級到五年級,蘇蘇三地奔走,把家庭當作了課堂,把醫院當作了課堂。住院的日子裏,她的病床邊總是擺著教材,擱著聽英語磁帶的錄音機,大夫和護士有時也成了她解難答疑的老師。

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是一個人熱愛生命的一種形式。蘇蘇每天以十多個小時的腹膜透析維持著生命。即使這樣,為了能上半天學,蘇蘇依然會纏著媽媽上午送她上學,下午就能一邊睡覺一邊做透析。透析經常會持續到深夜,媽媽要她好好休息,她卻執意要把作業做完,因為這樣她才能安心地睡覺。

蘇蘇小小的身影到了哪裏,哪裏就是她的學校。4年來,蘇蘇就這樣斷斷續續地走著一條與眾不同的求學之路。人說天道酬勤,雖然蘇蘇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和家中度過,但她的成績卻一直保持優秀。

因為長期用藥,自四年級下半學期以來,她的身體已出現了明顯的蛻變。她的聽力嚴重下降,並伴有高血壓症狀。2004年5月,蘇蘇出現全身水腫,她不得不又一次住進了醫院。

從5月上旬到11月中旬,蘇蘇在學校的課桌一直空著,但老師和同學們都難以相信,3個多月沒來上學的顧蘇蘇竟然來參加期中考試了。更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蘇蘇每門功課的成績均達到了85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這樣我才能抵抗病魔,感到快樂。”

顧蘇蘇曾寫下了這樣一段富有哲理的話:“我敬佩登山運動員。不僅是他們的一片赤誠,更敬佩他們實際的行動……超越自我極限,創造生命的奇跡,這不是尋常的經曆,而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選擇堅強,苦難生命也會有別樣的芬芳。在醫院裏,顧蘇蘇不僅自己樂觀地麵對病情,還把快樂帶給其他病友,醫生都稱她為兒科病房的“模範小病人”。

小英是一位來自山東的腎病患兒,為了她的治療,家人四處求醫問藥,卻沒見好轉。小英為此心事重重,憂鬱沉積。蘇蘇知道後,就經常到她的病房找她聊天,把學校裏發生的故事講給她聽……

看到小女孩如此通情達理,醫院的大夫感慨不已。是啊,腎功能衰竭的孩童,藥物治療隻是權宜之計,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才是抵抗惡疾最好的藥物。懂得在不幸中自救又懂得在危情中給予,少年的剛毅和柔美怎不令人落淚?

成年人難以理解,一個小小少年的心裏怎麼能有如此的力量承載這樣的苦痛?是啊,她有一個病弱的身體,但蒼天同時又賦予她一顆善感的心靈。在她住院期間,她的床頭總是放著同學們寫來的心願卡,放著《東視廣角》記者孟阿姨送來的《哈利·波特》。她把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的祝福看作是療疾的良藥,她把社會對她的關愛轉化成了自己向疾病挑戰的力量。

2004年11月,就在蘇蘇再次走進醫院後,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在一次升旗儀式上發出了“向顧蘇蘇學習”的倡議。倡議書上說,我們要學習身邊自強不息的好少年——顧蘇蘇同學,她的這種不畏困境鬥誌昂揚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去克服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而有些困難往往就來自於我們自身,能克服自身弱點的人,才是最堅強的。

“曆經苦難不失誌,守得雲開見霧明。”2004年11月,蘇蘇等待已久的腎源終於有了著落,她自是喜不自禁,在藥費清單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要換腎了,我很興奮,也有一點緊張,但沒有害怕。一想到能擺脫透析管這個小尾巴,上一整天的課,我就很興奮。因為下午有我喜歡的電腦和美術課。像平常人一樣生活是我幾年來一直的願望。四年求醫問藥的坎坷路途,一千多個日夜的堅持和等待,終於在跨進另一個新年的時候,可以和它們告別了!

2005年1月10日,蘇蘇委托父親轉交給學校一封信。原來這是蘇蘇在得知學校正為印度洋海嘯捐款活動後,特意寫給災區兒童的。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東南亞受災的小朋友:

你們好!在2004年12月26日這個不幸的日子裏,你們飽受了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苦難,我的心裏充滿了深深的同情。我是一名中國的小學生,在上個月的這一天,我也經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我在大家的關心下做了換腎手術,現在我恢複得很好。相信你們在全世界朋友的幫助下,一定會很快地重建家園。讓我們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回到學校,做一個快樂的小學生。

你們住在地球上的朋友

蘇蘇信封中除了這樣一封信,還附有20元錢,那是蘇蘇給災區少年的捐款……

49.藍天下的稚嫩雙肩

父親的病讓黃來女很著急,學習逐漸吃力更讓她坐立不安。但苦難也是一種財富,困境中的黃來女用她的樂觀與堅強,默默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黃來女,計算機學院2003級學生,就是這位堅強的少女,用稚嫩的雙臂,為病重的父親、為自己的心靈撐起了一片藍天。

每每想起父親的3次發病,黃來女至今心有餘悸。但在她那總也掩飾不了疲倦的臉上仍流露出無盡的堅強,她發誓說:“父親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惟一的親人,我一定要治好父親的病。”

為了省下往返路費,她連續兩年沒有回家過年。聽說父親要把家裏的房子賣掉,準備在武漢住下,她興高采烈地做起了迎接的準備。然而等待她的不是想象中的父女歡聚。命運向她發出了嚴酷的挑戰——父親剛下火車就突發腦溢血,不久之後又兩次複發。

父親日益加重的病情,是她精神上不能承受之重——再次住院後,父親開始神誌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昂貴的住院治療費用,更讓物質上本就貧乏的她一籌莫展————3次住院花去的幾萬塊錢,對於她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剛剛還是在父親麵前撒嬌的乖乖女,仿佛轉瞬間就為變成弱者的父親而長大。黃來女以柔弱的雙肩,勇敢地擔起常人沒有經受過的困難。

在學校與醫院之間奔波,不足4個小時的睡眠還常常睡得很不安穩——在公車上都睡著過好多次了;父女倆的夥食費控製在10塊錢以內;給父親做至少3次體療按摩,每次半小時;作為生活來源的兩份家教還得堅持做;功課也不能落下……每天,黃來女的24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

這期間,她學會了很多。她學會了變著花樣給父親做飯菜;學會了在濃重的來蘇水味中看書學習;學會了每天記賬——不僅有父女倆的日常開銷,還有一筆筆欠款和無數“愛心”……

父親的病讓黃來女很著急,學習逐漸吃力更讓她坐立不安。但苦難也是一種財富,困境中的黃來女用她的樂觀與堅強,默默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從父親得病以來,她從沒有痛快地哭過一次,為了不讓父親擔心,為了不給他人增加壓力。

對於父親,她是一個好女兒,恪盡孝道和責任;在學校,她是一名優秀學生,無論在怎樣艱難的情況下,她都沒有放棄學習。

黃來女的頑強堅韌、自強不息,感動無數人。

班上33位同學自發為她捐款2000多元;輔導員李勤老師,除了在貧困生補助、助學貸款等方麵盡可能幫助她,還經常去醫院照顧她父親,開導她。學校給黃來女一定額度的助學金,幫助她完成學業;她的故事在《武漢晚報》刊登後,社會上的好心人紛紛打來電話,送來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