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於輻射的基本知識(1)(2 / 3)

無線電波和光波都是電磁波。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波相同,在空氣中則顯得要稍微慢一些。

電磁輻射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指“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發射到空間的現象”。電磁環境是“存在於給定場所的所有電磁現象的總和”。電磁輻射源有兩大類:一是自然界電磁輻射源,來自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台風、太陽的黑子活動與黑體放射等。二是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來自人工製造的若幹係統或裝置與設備,其中,又分放電型電磁輻射源、射頻電磁輻射源及工頻電磁輻射源。

(第二節)輻射的種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輻射可以分為兩種:

(1)天然產生的輻射。這是指人類生活環境中天然存在的輻射。

包括宇宙線、來自地表的輻射線、人體內的輻射線等。這些輻射有的來自太陽及其他星球,而我們的身體本身也會放射輻射線。

天然輻射及其照射途徑:天然輻射的“本底”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輻射,它來自外層空問,統稱宇宙射線;另一個來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於自然界普通物質(如空氣、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輻射。地殼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貯存庫,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主要為鈾、釷係和鉀一40。其中,空氣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釋人大氣中的氡及其子體核素,動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數是鉀-40。

土壤主要是由岩石的淋漓侵蝕和風化作用而產生的,其中的放射性是從岩石轉移而來的。由於岩石的種類很多,受到自然條件的作用程度也不盡一致,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濃度變化範圍是很大的。

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質來源、水文條件、氣候以及農業曆史等都是影響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於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由於地下水的浸濾作用而受損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來源於此途徑。此外,黏附於地表顆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風力的作用下,可轉變成塵埃,進而轉人到大氣圈並進一步遷移到植物或動物體內。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後,繼而輸送到可食部分,接著再被食草動物采食,然後轉移到食肉動物,最終成為食品中和人體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來源之一。

天然輻射對人的照射途徑主要有兩種:外照射和內照射。

外照射是天然放射性物質在人體體外對人體的輻射。人體受外照射的主要射線是β射線和γ射線。

內照射是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發生放射性衰變引起的照射。放射性物質一旦進入體內,就會發生內照射。人體受內照射的主要射線是儀射線和B射線。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有如下幾種途徑:首先含放射性氣體可以通過人體的呼吸係統進入人體內;其次含放射性物質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內。人在食用含放射性物質的食物時,放射性物質就隨食物進入人體內。人體皮膚受傷時,放射性物質也會通過傷口滲透到血液中,進人人體內。

(2)人工產生的輻射。這是人類生活的環境所產生的輻射,如電腦輻射、手機輻射、家電輻射、醫療上的放射線及電采暖輻射板等。

人類在享受電磁輻射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受到它的負麵影響。

在我國,天然輻射的劑量占生活中全部輻射劑量的81.2%,而人工輻射劑量則僅占18.8%。因此,除非是因個人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影響,或是因某些工業環境或醫療上需要的長時問接觸,而日積月累地遭受輻射侵害,一般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可不用多慮。但懷孕期間的婦女與嬰幼兒由於體內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或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較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侵害,因此,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防輻射的知識還是有益無害的。

因射線的不同,輻射又可劃分為高能量的遊離輻射和較低能量的遊離輻射:

高能量的遊離輻射(通稱放射線)如X射線、α(阿爾法)射線、β(貝塔)射線、γ(伽馬)射線等,此即所謂放射線。

α射線是氦核,β射線是電子,這兩種射線由於穿透力小,影響距離比較近,隻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

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電磁波是很常見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由功率(與場強有關)和頻率決定。通信用的無線電波是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如果按照頻率從低到高(波長從長到短)按次序排列,電磁波可以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可見光為界,頻率低於(波長長於)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頻率高於可見光的射線對人體主要產生化學效應。

較低能量的遊離輻射(通稱電磁波)如微波爐、移動電話、電台、變電所、顯像管等所發出的電磁波。遊離輻射大時可致人或生物產生病變或死亡。較低能量的遊離輻射,即為電磁輻射,按震動頻率的不同可分為微波、極高頻波、超高頻波、調頻波、低頻波、極低頻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