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關注健康,與輻射說再見(1)(2 / 3)

近年來,安全文化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它倡導安全文化素養,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由於電離輻射技術的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與公眾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不同的輻射環境對公眾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相應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輻射環境保護是整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輻射安全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源泉和保障。

(第一節)輻射影響著你的健康

一、輻射與健康

有些調查報告指出:經常接觸電磁輻射的人,若再受到高溫作用,則他們體內發生乳腺癌變的危險就更大;長期擔任電氣工程師的人,若再經常接觸汽油、農藥或殺蟲劑,則他們患急性白血病的危險就增大。

不少調查報告還指出,從事“電氣職業”者、兒童及不適當使用家庭電器者(常玩視頻遊戲的兒童,常使用電熱毯和其他電加熱器的婦女、兒童等)受低頻磁場損害的危險較大。一些國家對懷孕的婦女還有這樣的規定:嬰兒未出生前3~6個月內不能上微機。

低頻磁場輻射的強度和累積量都會影響致病的概率。並且,有些人是在潛伏期長達10~15年以後才發病的。國際衛生標準中規定,可以容許的磁感應強度上限為100μT。電磁輻射就像太陽和紫外線的關係一樣,你要享受陽光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紫外線的輻射。電磁輻射看不見、摸不著,是難以感知的,因此其危害就顯得尤為隱秘。從電子鬧鍾、吹風機、微波爐、電熨鬥,到計算機、傳真機、電話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電磁的“撫慰”。走出門外,電力線、各種電機設備又使我們十分容易地處於電磁場中。21世紀電磁環境惡化已成定局。

微波爐、微波治療儀等是利用輻射能的熱效應原理,發熱過高和長時問接受輻射都會對人體產生破壞,低頻電磁輻射的熱效應不明顯。

非熱效應對腦細胞產生影響,使大腦皮質細胞活動能力減弱,已形成的條件反射受到抑製,長時問的暴露可能引起神經係統機能紊亂。

實驗顯示電磁場能使正常人的睡眠時間平均縮短20分鍾。美國弗雷保心血管醫學教授布斯一次研究結果表明:移動電話輻射使受試者的舒張壓增高10~20mmHg。斯坦福大學和北卡羅米州綜合實驗係統公司研究了4種移動電話。輻射對多種動物細胞有影響,結果表明,輻射可使動物的染色體受損,對DNA遺傳因子產生影響,將導致細胞癌變。

雛雞、貓的大腦皮質,在低頻調製的特高頻、甚高頻電磁波照射下,會有鈣離子析出。鈣離子是生物體內進行信息傳遞、免疫係統工作和細胞繁殖時不可缺少的物質。實驗還發現低頻電磁波會使動物鬆果體的褪黑色激素的分泌量發生變化,這種激素對腫瘤細胞有抑製作用,褪黑激素減少時可以致使組織分子發生改變,導致退行性疾病發病。

刺激作用:當電磁波100kHz以下時,對人體的刺激作用有兩方麵。一是人體接觸到暴露於電磁場下的非金屬體時會受到電擊,頻率越低,電擊程度越大;二是體內產生感應電流,當感應電流大於機體電流(腦點和心點等)時,就會引起神經係統、視覺係統細胞的興奮,頻率越低,興奮程度越大。輕微刺激作用使人產生麻酥酥的感覺,刺激作用加大,會引起肌肉收縮,繼而發生疼痛,心髒和呼吸器官興奮,嚴重時會出現心室細微顫動,心肌持續收縮,最後導致心髒停止跳動而死亡。

同時,輻射與人的眼睛也有密切的關係。

晶狀體對電磁波尤為敏感,損傷出現早而且明顯。主要表現為品狀體前囊和後囊水腫、凝聚,輕者出現局部性混濁,重者全晶狀體混濁,並見前囊上皮細胞和赤道部細胞變性壞死。動物實驗表明,大功率電磁波照射後1個月晶狀體即見發生上述病變,6個月後增多、加重,1年時全部發生。角膜的病變較晶狀體輕,主要是上皮變薄、細胞變性和壞死,並見糜爛或潰瘍發生。基質也常見解離現象。視網膜病變最輕,主要是色素紊亂,顆粒層細胞和視杆細胞、視錐細胞變性,病變不僅限於黃斑部,波及範圍一般較大。

輻射對消化腺的影響比消化道明顯,主要是肝功能異常,轉氨酶活力升高,肝細胞退行性病變,超微結構病變更為明顯,嚴重時發生細胞凋亡、脂肪變性,偶有小灶狀肝細胞壞死,晚後期有腫瘤發生。

胰腺於後期常見萎縮,酶原顆粒減少,並可見胰島細胞變性、壞死。

唾液腺(如頜下腺等)退行性病變。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消化道偶見黏膜低平、腺窩細胞核分裂減少。泌尿係統中,腎髒較為敏感,主要是累及腎小管,表現為重吸收功能下降,近曲和遠曲小管上皮變性壞死,腎小球細胞偶有變性,尿素氮水平升高。

另外,輻射對基因也有很大的損傷。

1996年4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工學中心的H.拉伊和N.P.辛兩位博士提交的實驗報告中指出了這樣一個現象:“集中的微波輻射增加老鼠腦細胞基因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