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世界是青年人的,但中年人是社會的棟梁。中年人在社會和家庭都處在承上啟下的位置,對上,繼承長者的經驗,繼承長者的事業;對下,傳、幫、帶、教年輕幼者。對上輩,奉養盡孝;對下輩,撫養教育盡責。別看青年人在這社會的舞台上鬧得那麼紅火,但默默苦幹的中年人仍是社會和家庭的中堅!
中年,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不僅特殊在中年階段是對社會做貢獻的主要階段,而且還特殊在中年時期是麵對雙重挑戰的一個人生艱難時期。
如何對待社會壓力
一、節奏越來越快的生活——社會發展的壓力
1.新知識洪波湧起
知識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不斷創新積累的產物。大多數科學家指出,地球已經存在了四五億年,接近現在形態的人類已經有200萬年了,而現代人不過存在了3.5~5萬年,文字作為記錄傳播知識的工具,誕生不過3000多年曆史。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大大提高了人類儲存和交流知識的能力。1451年,歐洲大陸出現第一本印刷書,在此之前,整個歐洲不過3萬本書,過了50年,也就是1500年,歐洲大陸已經擁有900多萬本書了。近100多年來,這種進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前推進,每年全球發表的科學論文數以萬計,出版的圖書數以億計。僅1998年,我國共出版圖書13萬多種,1950年僅為6048種,48年間增長了2149.47%,出版社由原來100多家發展到500多家。
知識的淘汰率也越來越快,過去一名大學生畢業10年後,所學知識30%將被淘汰,現在隻需5年,就有30%的知識被淘汰。北京有一句流行語,現在人們見麵不再問“吃飯了沒有”,而是問“上網了沒有”。什麼“國際互聯網”、“軟件”、“程序”、“熊市與牛市”、“按揭”、VCD、DVD、“掃描”、“遙控”、“克隆”、“反彈導彈”、“寬帶上網”等等新詞語像噴泉不斷往外冒,弄得許多人應接不暇,很多中年人似乎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總有一種好像要被社會淘汰出局的感覺,感到了再學習的壓力——“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如今,知識不僅僅是智慧,而且是財富的重要源泉。現在許多人認為,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力的競爭變成了知識的競爭,當然核心是國民素質的競爭。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中年人要適應社會,適應競爭,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有人提出,中年人要補10個方麵的知識課:①現代生活常識,如酒店、健身房、商場等場合的常識,都應有所了解,以免與人交往時出現尷尬;②商品常識:這對生活、工作,非常必要;③了解通訊與交通常識,不會使用手機、傳真機等現代通訊工具,就無法適應工作-不懂各種交通工具利用常識,就無法生活與工作;④計算機知識;⑤高科技常識,不一定精通,但要了解常識,這對於拓展工作和生活的視野,十分必要;⑥經濟常識;⑦商務常識;⑧流行詞語;⑨法律知識;⑩金融知識。一個人擁有新知識的多少,決定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也往往決定一個人財富的多少。因此,有人給就業者個人素質開出了一張單子:①受教育的程度要高;②對計算機運用自如;③對其他高科技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④要有將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能力;⑤要會一到兩門外語;⑥同時還要懂得最普通的生存技能。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用“全才”來稱呼這種素質的人。對,現代職業需要這些具有全麵知識和全麵技能的人去做。這是因為,現代職業的業務工作,專業性很強,又具有綜合性。——現代就業的規律性,已經不是一種職業幹到底,而要充分地體現流動性。——現代職業的地域性,已經不是以地方企業為主了,很多都是跨省跨國的。所以,現代職業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全麵。
當然,對於多數中年人來說,受年齡、學曆、精力等諸因素的影響,先天不足,後天要補又困難重重,難以達到上述標準,但是必須知難而進,不斷進取,因為在這知識經濟的社會,掌握的知識越多,適應社會的能力就越強,就業的機會就越多。
2.新技術,滾滾而來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現代技術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說,技術的壽命周期隻有5年。在美國,15年來淘汰了8000多種職業,同時誕生了6000多種職業。過去幾代相傳的技術已經成為曆史,終身職業也越來越少。正如汽車駕駛員和電腦操作員等等,眼下精通此道的人還不多,今後將成為人們必需的技術,專司其職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了。科學技術從發現、發明到實際運用所需時間人為縮短。在19世紀,一項創新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導人的過程一般需要幾十年,在20世紀上葉,這一時間縮短為十多年,而現在則隻需要幾年,例如電動機花了65年,電話花了56年,無線電用了35年,而電視機隻花了12年;集成電路才2年。電腦每隔兩三年就更換一代。近些年來,以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軟科學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向前推進。這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生活享受,也給我們特別是中年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麵對令人眼花繚亂、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中年人總有趕不上趟的感覺,“活到老,學到老”不再是一句謙虛之詞,而是為了生活所必須付出的努力。
對於學習和掌握新技術,一些中年人一聽就搖頭,“那是年輕人的事”。強調自己文化底子薄,記憶力差,理解慢等客觀原因。其實,這些不是學習新技術的障礙,關鍵是精神不能倒,意誌不能滅。上海新滬鋼窗廠45歲的下崗工人周如揚客串當教師的故事,對於失業的中年人是一部生動的教材。周如揚是69屆的初中畢業生,在黑龍江種了10年地,返滬後當了一名工人,上三班倒時,他就開始補課,再考高中,後來又去複旦大學新聞係參加自學考試。1995年他下崗後,被上海第三繼續教育學院看中招去做教務工作,憑著不斷學習獲得的知識和多個文憑,他逐漸取得了學院的信任,先後教過珠算、政治經濟學、哲學等課程。後來社會興起電腦熱,從來未摸過鍵盤的他,又關門猛啃計算機知識,並獲得了計算機應用能力中級證書,走上了電腦班的講台。由於他的課講得好,請他的學校也就多,有的學員讀了初級還跟著聽他講辦公自動化。上海電大考試中心每次開教師會,學校都要安排他參加。
3.信息革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上個世紀之前,書籍是人類傳播知識的主要工具。近100多年來,這一情形發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世界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交流場。1872年第一台打字機誕生,1876年傳送了第一則電話信息,1884年出現了第一台排字機器,1894年無聲電影麵世,1895年發送了第一個無線電信號,1922年有聲電影問世,1926年誕生了電視雛形,1971年出現了計算機微型處理器和袖珍計算器。1988年一根光纜能同時傳送3000個電子信息,到1996年則能傳送150萬個電子信息,到2000年則傳送1000萬電子信息。在過去4年中,全球性國際互聯網(Intemet)的使用急劇上升,到1996年,大約有5000萬人上網,也就是說,每個人可以直接與其他5000萬人聯絡。到2000年,許多人預測,有5~10億人將通過國際互聯網和與互聯網相連的全球網(World Wide Wed)相互進行即時聯絡。交流手段和形式的改變,使知識傳播與交流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化,每個人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十分寬廣,這無疑為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電子郵件:自從有了廉價的長途電話服務,人們曾放棄了寫信的習慣,但是,當龐大的計算機網絡建立起新的虛擬郵局,人們又重新寫起信來了,不過其行為方式和涉及的領域是利用紙張寫信所永遠無法達到的。世界各國幾十個、幾百個、也許更多的、可能永遠無緣見麵的人們可以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通信和討論。
“電子圖書館”:由於數字化信息的滲透,實物信息媒體,比如紙張、攝影膠片、錄像帶等,將向計算機模擬形式轉移,經典的圖書館,作為知識的殿堂,它被固定在紙張上和附著於書籍中,而數字化的圖書館可以濃縮在磁盤之中。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在家裏自由進人世界各國圖書館,任意查閱各種資料。
“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我國北方有的農民在網上發布信息,將自己的蘋果銷售出國,已不再是新聞。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在家裏選購自己需要的商品,既節省時間又節省錢。
“電子辦公”、“電子保姆”等等,使得在家辦公不再是夢想。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已經是一項產業,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加速了我們社會的發展,信息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信息推動了社會的變革,信息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4.“快節奏綜合征”——現代社會壓力的反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加速了社會的發展,但也讓許多習慣了過去“大鍋飯”速度的中年人不適應而苦惱不已。
長期處在快節奏中的人,大腦的活動也就經常處於連續的、快速的運轉狀態之中。應接不暇的生活與工作使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和複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上也往往產生一種緊張、沉重、不安和憂慮感。那些原來生活、工作比較疲遝、懶散的,或是那些習慣於墨守成規、注重於拘泥形式和順從依賴的人,一下子進入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這種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就更為突出。由於生活與工作的快節奏而引起一係列的心理不適或精神障礙,醫學心理學就稱之為“快節奏綜合征”。
快節奏不僅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不適,而且還會給人帶來係列生理上的不適。當然,這種生理上的不適並不表示身體存在著某些器質性疾病,而是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得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出現類似於神經症之類的症狀,如神經性頭痛、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女性月經不調、男性陽痿早泄等等。神經係統功能失調,還會影響機體內在的功能,出現身心疾病類的症狀,如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多尿症、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心因性多飲症、斑禿、偏頭痛、痛經痙攣、腫瘤等。
當今社會,節奏快,變化快,要求人們去適應,去跟上腳步,然而,對於精力、體力都處於減退階段的中年人來說,不是件易事。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許多中年人感到了壓力,承受著壓力。壓力是對中年人的身體和精神的雙向挑戰。
二、隻能成功——來自自身的壓力人到中年,學有所成,思想日趨成熟,業務能力日漸增強,實際工作的經驗比較豐富。單位、公司、領導、老板要重用,個人也正要實現自己多年的理想,沒有機會還得拚命爭取,有了機會豈能錯過!“此時不搏,更待何時!”衝過了一浪再一浪——前麵還有更高的浪尖;翻過了一山又一山,前麵還有更高、更光亮的山嶺!時間不夠用,那就少睡點;體力有點差,再堅持一下;老婆孩子埋怨在一起的時間少,“等退下來了還有很多機會。”
他們在搏擊,他們在奮鬥,他們追求著成功。
羅素對這些成功者曾作這樣的描述:他們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收入,隻要他們願意,完全可以賴此生活下去。但是,在他們眼裏,這樣做似乎是可恥的,猶如麵對敵人臨陣脫逃,假如問起他們的勞動是為了何種公共事業時,他們在對那些對狂熱生活的廣告式陳詞濫調中尋思苦索一番之後,依舊會茫然不知所答。
“試想一下這種人的生活吧……清早,在妻兒們還在酣睡時,他已早早地起身趕往辦公室去了。在那裏,他的職責是顯示一個大經理的風度才幹;他下顎緊繃,說話幹脆果斷,旨在給所屬部門裏的每個人留下一幅精明強幹、謹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各色要人通話聯係,講究市場行情,然後和一位正在或打算與他辦交易的人共進午餐。同樣的事情整個下午又繼續進行。然後他筋疲力盡回到家裏,又要換好衣裝去趕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疲勞不堪的男子們還在女賓麵前裝作快活高興的樣子。這種人在勞動生活裏,心理就如百米賽跑,其惟一的目標就是墳墓……他們對自己的兒女有什麼了解嗎?平時他每天都在辦公室,星期天則是在高爾夫球場度過的。他對自己的妻子了解嗎?他早上離開她時,她還在夢鄉裏。整個晚上,他和妻子出席社交活動,這種場合是不可能進行親密交談的。他在男人中或許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盡管他另有一些所謂朋友,但是,他對他們的親熱是做出來的……一年又一年,他變得越來越孤獨,他的精神越來越專注到事業上,生活變得更加枯燥無味。”
何止是生意人,許多成功的男人和女人,給他們或她們的頭上加的光環越多,壓力也就越大,他們或她們就越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在他們偶爾安靜下來時,他們自己或許能夠感覺到自己給自己製造的壓力;在他們某次身體檢查時或許會發現他們的健康已經有了損害,然而,許多人像上了“癮”似的,欲罷不能!
中年人,他們在人生競爭的舞台上拚搏尤酣,麵對那麼多機會,他們不願放棄;麵對那麼多競爭對手,他們不願嚐試失敗,更不願意輕易退出任何一場競賽。為了實現理想,他們甘願承受壓力。
三、失業與再就業——社會變革帶來的壓力
1.一個沉重的話題
近年來,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失業和下崗人數急劇增加,這已經成為日益突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據統計,1996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已增加到810萬人,其中失業職工有475萬人,比上年增長45%,城鎮登彙失業率達到2.9%,由於我國現行失業統計口徑偏窄,統計數據不夠準確,失業統計數值偏低。以國家統計局於1996年在全國進行的1%人口抽樣調查作推算,1996年我國城鎮失業人數(不包括下崗職工)為998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為7.5%。此外,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6年全國城鎮企業下崗職工達764萬人。這些下崗人員實際上已經處於或瀕臨失業狀態,隻是由於政府限製企業辭退富餘職工而仍與企業保持勞動關係,並由企業發給一定的生活費。
有消息報道,1997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753萬人,其中失業職工有4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3%。如果按抽樣調查方法進行測算,並參考1996年調查失業與登記失業之間的數量關係,那麼,1997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人數估計有10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會超過5%。此外,全國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所涉及的職工有1552萬人,其中相當數量的職工處於或瀕臨失業。
從各方麵傳來的信息看,1998年和1999年,全國城鎮職工失業狀況沒有多大變化。在失業大軍中,中年人隊伍格外龐大。
2.再就業,中年人難邁的門檻
中年人再就業困難重重,首先是觀念上的障礙,這一代人過去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年代,當市場經濟浪潮卷來時顯得很不適應,對許多問題不理解,又不會主動找飯碗;其次是受年齡、體力、精力、技能的限製,再就業的範圍比較窄,可選擇的餘地較小。勞動部1996年對下崗職工統計,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1%,高中、中專、技校文化程度者占26.3%,大專以上的占2.7%,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隻有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許多地方的有關調查還表明,失業或下崗職工的職業技能水平也比較低。據河南省對9917名下崗人員抽樣調查顯示,非技術工人(熟練工)占68.9%,技術工人占17%,而專業技術人員隻占7.2%。職工的技能素質水平是影響職工就業適應性、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第三,下崗女職工居多且再就業難度大。據全國總工會女工部於1996年在11個省、市、自治區組織的調查,下崗女職工占下崗職工總數的60%以上。上海市下崗女職工中隻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又無一技之長的人占80%以上。第四,下崗職工年齡偏大,中年人居多,而目前不少用人單位對招工年齡有嚴格的限製,許多企業都要求招收25歲以下的年輕人,將中年人拒之門外。第五,競爭就業的心理承受力低。
失業和再就業,對於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的中年人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挑戰。
四、緊張的人際關係——競爭的副產品當今的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雖然發展帶來許許多多的機遇,但由於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挑選也越來越嚴格。剛剛脫離了計劃經濟的模式使得用人機製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過去捧“鐵飯碗”的那種四平八穩的感覺不再有了。一方麵社會上人才濟濟,相對的適合崗位並不能滿足求職者的需求,顯得有些“僧多粥少”;另一方麵,即使獲得了一份比較好的工作,那也是危機四伏,如果稍一疏忽,或者遇到更強的挑戰者,有可能就會被“炒魷魚”。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為了自己更好的前途,他們必須作出成績,還得警惕挑戰者——每個人都在如此的心態下工作著、忙碌著。
社會的競爭機製是無情的,每個人都必須去適應。為了競爭,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要在本領上比別人強,處於領先地位;為了競爭,就必須努力工作,做出成績,在政績上超過別人;為了競爭,還必須學會察言觀色、知己知彼,謹防不測。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和崗位,就更不能稍有懈怠。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和工作崗位,人際關係往往是緊張的,由此而必然帶來許多的壓力。這種緊張,並非是表麵上的“爭鬥”,相反,表麵上往往是一團和氣和平靜的,甚至是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的,而急流卻是在冰層下的活動。這類壓力既會產生在精神上,也會產生在體力上。它像一張無形的網,罩在人的精神空間;它似一個沉重的沙袋,壓在人的心頭。麵對它的挑戰,誰能承受,誰能應對,誰就可能勝利。本領+政績+人際關係:成功,這是現代的成功之路模式。正在成功之路上艱難攀登的中年人不能回避人際關係這一重要因素,這也是他們必須承受的社會壓力。
如何對待生活壓力
一、家庭消費的壓力
每一個家庭都離不開商品,每一個人都需要消費。消費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就可能產生某種壓力。
1.不同階層家庭的一般經濟情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中年人奉老養小離不開錢。經濟是家庭得以維係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離開經濟,家庭就難以維持。
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北京市的社會階層結構如下:上層占2%,中上層占16%、中層占36%、中下層為31.9%、下層為14.1%。下表反映了不同階層家庭的人口、就業、收入、消費等一般的經濟情況。
在一般家庭中,居於前三位的消費支出項目依次是食品、服裝和子女教育。而在下層家庭中,居於前三位的消費支出項目依次是食品、住房和醫療;在中下層家庭中,依次是食品、子女教育和住房;在中上層家庭中,子女教育和耐用消費品。由此可見,大部分家庭的首位支出項目均是食品。吃是人類生存之必須,但在第二、三位的支出中,各階層有所差異。在上層家庭中,子女教育支出超過耐用消費品和服裝的支出,排在了第二位,而中上層與中層家庭居於第二位的支出項目則為服裝。中下層和下層家庭中,住房消費所占位置較為突出。吃、穿、住乃人的基本生存條件(也稱“基本需求”),占了家庭消費的62.6%,而單純享受生活的內容包括文化娛樂、交際、旅遊、保健等一共隻占12.36%。可見在我國的一般家庭中,人們主要還是把錢花在了生活的必需內容上,最主要的部分是食物。而近年來國家對住房的改革力度更大了,所謂“福利房”已經逐漸被停止了,而“經濟適用房”在北京也要賣到每千米3000~4000元。因此,今後住房消費的比例必然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