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年時期承受經濟壓力的挑戰人到中年,諸如子女讀書、就業、購房、裝修、填製家當、贍養老人、人情交往等等,樣樣都離不開錢。生活中,金錢無疑是家庭幸福的組成部分,“金錢買不來幸福”是對的,但沒有金錢也是不會有長久的家庭幸福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家庭的矛盾都與金錢有關。約翰雷說:“誰沒有錢而隻為愛情結婚,誰就會晚上快樂白日愁”。由男女結合組成的夫妻家庭一般要有兩個基礎:一是愛情,二是金錢,這兩個基礎在家庭中缺一不可,離開金錢,很可能沒有愛情,至少也要影響愛情的發展,甚至毀滅掉初始的愛情。而愛情的毀滅就將直接導致家庭的解體。魯迅先生筆下的淚生夫婦(《傷逝》)的愛情悲劇同樣也是今天的生活寫照。這種普遍的生活法則恐怕並不是某一個時代的產物。
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裏,一對中年夫妻坐在直播室裏。他們倆都是技術工作者,女的對丈夫不會掙大錢、不能讓家裏的經濟狀況寬餘有意見,經常嘮叨,對其施加壓力,而丈夫則認為自己不是沒有本事,單位隻發那麼多錢也沒辦法。夫妻之間開始因為錢不夠用而發生矛盾,由小爭小吵發展到關係緊張,而後來女方就提出要離婚……。可能這個家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他們夫妻倆被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請進了演播廳。
中年人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是最需要花錢的時期,家庭花費最大。我們經常可見,年輕人花錢不算計;老年人也沒有多的地方花錢,而中年人則要承擔上養老、下養小的經濟重擔,而在我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30歲左右的人掙錢最多,其次是60歲左右的人,掙錢最少的正是40~50歲的中年人,究其原因,當然是由十曆史和社會原因所造成。也許這種現象會在將來得到改變,但中年人的經濟負擔最重,恐怕永遠不會改變。現在在北京等大城市養一個嬰兒每月一般需要900元左右,幼兒每月需要800元左右,小學和中學生需要1000元左右,也就是要花去一般家庭中一個一般工作人員的全月的工資。
僅這一項,就對中年人是個不小的壓力。而前麵提到的住房問題則是一筆更大的消費,而僅這一筆消費就能讓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不是很高的中年人喘不過氣來,所以說中年時期是承受經濟壓力最大的人生階段。所有的中年人都必須麵對這樣一個現實,承受經濟的壓力和挑戰。
二、贍養老人的壓力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十分遵從孝道的。老年人受到贍養是天經地義的,是他們對社會和家庭作出貢獻後所應該得到的延期回報。我們國家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提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其中首要的就是“老有所養”。在老人的贍養還沒有做到社會化以前,贍養老人的擔子主要還得由他們的兒女來承擔。
1.老年社會的到來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曆史階段。由於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使人壽命得以延長,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斷增大。進入本世紀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速度將加快,當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以上,就被稱為“老年社會”。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保健服務和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我國人民的平均期望壽命延長,我國的老年人必然會越來越多,老年人口在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就會越來越大,老年社會的到來將是必然的趨勢。
現在我們的社會中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到了10%以上,我國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老年社會,而且在今後的30~50年內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還將有更明顯的增加。老年社會的到來必然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養老問題。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形態一直是家庭養老,也就是在家庭裏解決養老的問題。中國人有句俗話——“養兒防老”,就是說每對夫婦必須要養兒子,把兒子養大了,自己也就老了,贍養自己的責任自然就由兒子來承擔了。而今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結構、人口結構、工作模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各種傳統觀念都正在受到前所沒有的衝擊,實際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關於養老的問題也將會隨著社會的變化發生變化。
在我國,經過20多年實施“每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後,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一個“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就是四個老人、兩個中年人、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在實施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後,社會上形成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和少子女家庭。獨生子女之間的婚姻導致“四二一”家庭格局的出現。就是一對身為獨生子女的夫婦上有四個老人,下有一個孩子。
美國的一個訪問北京大學的學術代表團在80年代中期曾警告:“獨生子女政策的成功,將加速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於家庭規模縮小,將來老年人的贍養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按照計劃生育政策,當獨生子女到了生育年齡,他們可以生兩個孩子。他們的孩子不會再重複父母獨生子女問題。因此,中國隻有一代獨生子女,是空前絕後的。這些70年代的獨生子女的養老問題,將會給社會帶來振蕩,成為巨大的挑戰。
在人口老齡化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家庭的供養資源減少,供養力下降,傳統的家庭養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養老製度頂梁柱的基石在動搖。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以及家庭養老危機,使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自己的老年生活保障問題。中央電視台、國家統計局和勞動部等部委聯合調查顯示,1997年老百姓十大經濟關注熱點中,第一位的是醫療保險,第二位的是物價,第三位的是工資改革,養老問題排在第四位。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京、滬、穗、漢四市千戶居民中,近7成市民經常或偶爾想到養老問題,有4成多的市民則對此有不同程度的擔心。
關心老年保障的人與其年齡、所在單位及個人收入狀況不同而有所不同。調查顯示,越年輕的人經常想到養老問題的比例越低,同時擔心自己養老問題的比例也越低,最擔心自己養老問題的群體是處於36~50歲;最擔心自己養老問題的職業群體是失業/下崗職工。在從業機構分類中,在集體企業就業的職工對自己養老問題最擔心,這—是與集體企業所提供的退休保障機製不足有關。個體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職員的擔心度接近,後者可能與企業效益不好有關,前者受到企業員工待遇的保障機製不健全的影—響,隨著收入的增加,調查對象對養老問題的擔心度在下降,這就提示我們,當前收入水平的高低製約著養老金的積累。
中國正在向現代化邁進,同時中國也正在麵臨老齡社會的挑戰。在現代化社會中,在老齡社會到來之時,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還能在現代生活中起到實際作用嗎?“明天誰來養老”的問題已嚴肅地擺在了所有中國老年人和中年人的麵前。
2.傳統的“大家庭”正在被現代小家庭模式所替代多數人都看過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它描寫了一個北京四合院內祖孫四代人的故事。很久以來,大家庭是中國傳統的居住方式,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是通過大家庭的居住方式來體現的。據1990年人口普查,老年人與其子女、孫子女同住在大家庭的人約占70%。但是在城市,小家庭的盛行導致純老年戶不斷增加,上海市在1986年和1992年所做的兩次抽樣調查表明,一代戶的比例從19%上升到了37%,6年的時間翻了一番。
過去,一般人認為,人到老年與子女同住能享受天倫之樂是晚年的最大幸福。如今,這一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1997年《上海老年報》載,據對587位市民調查發現,有90%以上的人希望與老人分開居住。
生活在大家庭中,必然會有太多的顧及,太少的個人自由。例如吃飯問題,做飯的人不能隻顧自己的口味,要照顧到所有的人,自然是困難的,而要讓全家人都在同一時間一起就餐也是困難的;使用廁所也得錯開時間,免得“撞車”;彈琴、唱歌要考慮是否影響其他人的休息;小兩口想說悄悄話也要躲到自己的房間裏去;管教孩子,會引來老人的幹預……
青年人、中年人,他們不僅需要自己的家庭天地、自己的寧靜環境,而且他們也隻能住單位的房子,而無法選擇自己的居住地點,或者是根據單位的位置來選擇上班方便的居住地點,如果是住在一個離單位很遠、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每天要在路上花掉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無疑是一個對時間和體力的額外消耗。
無論是現代家庭的實際生活改變,還是現代觀念的進步,都是支持小家庭格局的。所以,越來越多的小家庭從大家庭中“分裂”出來必將是大勢所趨。傳統的大家庭模式必將被小家庭模式所代替。由此,又帶來了養老的問題,中、青年人都離開老年人“分而治之”了,那誰來照看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呢?
3.傳統的盡孝觀念開始受到衝擊北京某大學的一個女教授,50多歲。年過90的老母親臥床半年,不能自理。丈夫也是同一學校的教授,工作擔子重。他們有兩個孩子,兒子20多歲,女兒10多歲,一個上班,另一個上學,全家人都沒有時間照料老人。在老人住醫院時,夫婦倆和兒子輪流值班守候,女教授還經常值夜班,勞累之狀,不堪言表。待病情穩定後他們把老太太接回家,但還經常需要打針、輸液。為了使老人得到更好的護理,也為了緩解其他家庭成員的疲勞,他們考慮將老人送往臨終關懷醫院。老太太過去曾是一名教師,十分理解女兒的困難和處境,表示願意去住在那裏。在臨終關懷醫院老太太得到專門的護理,很滿意。他們每周去探望兩次,負擔大大減輕,家庭又恢複了以往的正常生活,工作也不再受太多影響。這本來是很好的事情,但竟引來了鄰居們的非議。有人說子女不親自照顧老人是不孝,“百善孝為先”,不孝的人怎麼能夠為人師表!這位教授剛剛擺脫了體力、精力的壓力之後,又承受上了心理的壓力。
事實上,有不少為人子女的中年人寧可自己受累、或者明知在家中對老人的照料並不比在老人院裏好,但也不敢(或不願)將老人送往敬老院,因為害怕鄰裏親朋的閑言碎語,不願背“對老人不孝”的名聲。也有些老人不去敬老院養老,怕別人笑話,說自己的子女不孝順。
1997年北京電視台還專門就“送老人到敬老院是否孝順”這一百姓話題展開辯論。一方認為,送老人到敬老院是不孝順,因為這樣做隻履行了經濟上的義務,沒有履行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古人有“父母在,不遠遊”的勸世之道,意思是說,為人子者要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盡心盡力照顧和陪伴老人,使之愉快。人的一生有許多追求,金錢、地位、名譽等,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親情,親情無價。夕陽無限好,享盡天倫情。孝順子女應該讓老人在親人的關懷中度過,在越來越短的生命中充滿歡樂。花錢把老人送往敬老院,脫離家庭氛圍,疏遠子孫親情,割斷其本來可以安享的天倫之樂,老人不情願。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精神打擊。再說,目前敬老院條件還不成熟,子女不能以工作繁忙等種種理由為借口將老人送往敬老院,以求自身解脫。
另一方認為。子女送老人進敬老院不是不孝順。琿由是,自古忠孝兩難全,如今敬老院條件不斷改善,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具有良好的娛樂、醫療和看護功能。老年人住進敬老院一方麵可以得到比家中更周到的照料,另一方麵還可以與其他老人聊天交流,與其他老人一起娛樂,避免了獨自在家中的寂寞,同時子女也可以騰出精力投入工作,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事。社會發展導致道德觀念的改變,不能再用舊眼光看待新事物。況且,許多老人退休後在家終日勞累,不得休息,老人進敬老院可以免除繁重的家務勞動之苦,是一種解脫。
過去,我國的所謂“敬老院”是專門安置無兒無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孤寡老人的,基本上沒有“有後”的老人住進這樣的敬老院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的增多,傳統家庭格局的解體,社會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使得養老問題更加突出,傳統的養老、敬老觀念受到了現代生活的衝擊。
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各種“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而且的確有許多的並非沒有子女的老人住進了這些養老機構。上海市老齡委有關人士認為:這些“托老”機構的出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結果,它打破了老年人靠子女養老送終的傳統,讓老年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會學家則持有不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會步入老年,人愈年老,愈是和自己的親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如果讓老人離開親人住進“托老”機構,勢必會人為地割斷老年人的一種精神依托。
社會發展養老服務,目的是為了幫助解決家庭養老的困難,之所以由此引發了有關的爭論,是由於在養老的社會化過程中人們的行為取向與傳統的倫理道德觀發生了衝突。傳統上,孝是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除了在態度上尊敬父母、在物質和生活上幫助父母外,還要求在感情上關心、體貼父母。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社會養老取代家庭養老,僅僅是減輕了子女物質和生活上盡孝的負擔,但並沒有取代精神上盡孝的責任和義務。因此,不能簡單地從是否送老人進養老機構的行動看一個人是否盡孝道,關鍵的是看他們的動機,是為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和護理,還是為了遺棄老人。而動機如何重要的是看後續行動,看子女能否繼續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繼續關心老人。在我國傳統的“忠孝”觀中,過於重視“孝”的外在表現形式。實際上,關注生命,注重生命質量,讓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讓他們安寧舒適地走完生命的最後路程才是子女獻給老人最大的愛。
人口學博士穆光宗提出:“老齡化社會是一個更需要弘揚。‘孝道’的社會。”有些國家,如日本、印度、中國和韓國實行了“子女必須盡孝道”的政策,鼓勵贍養照顧老人。新加坡等其他一些國家正在考慮實行類似的辦法。另一方麵,子女盡孝也離不開社會的努力。現在,許多家庭中中年人的工作地點離家遠,居住的地點也不能由自己挑選,工作擔子又重,要兼而照顧老人實在是困難多多。當社會提倡孝道時,也應該努力為中年人盡孝創造條件,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中麵臨的多種困難。
4.兩頭受擠的中年人
上海市的調查顯示,行動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其主要照顧者為家庭成員,其中,配偶占38%,子女(包括兒媳、孫子女)占48%。主要照料者的年齡在50歲以上占67%,60歲以上占45%。老人75歲以上占60%。照料者無工作占49%。預計本世紀大批獨生子女父母年老時,照料者中無工作的比例將比現在有所下降,給父母在家養老帶來困難。對老人的照料年限在一年以上占87%,十年以上的占21%。目前,每天照料花費時間為全天的達31%,需要時照料一下的占24%。照料年限之長、每天花費時間之多,都是相當可觀的。現代生活中,競爭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生產節奏不斷加快,勞動強度增加。本來現代化工作強度大,節奏快,精神緊張,下了班就是為了放鬆、休息。而回到家中,你的思想依然還總要考慮別人怎麼樣,這種休息應很難達到充分。遇到老人或孩子生病,擔子就更重了。常常忙完屋外忙屋內,忙完老的忙小的,疲勞作戰,身心困倦,焦頭爛額。這些中年人越來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擔子沉重,尤其家中有臥床老人時,中年人更是難以承擔長期照料老人的重擔。“戰鬥的早晨”、“緊張的中午”、“疲勞的夜晚”,或者“戰鬥的周末”、“疲勞的星期一”,是他們生活的寫照。在現代社會裏,依靠家庭成員間的互相照應來解決贍養和照料老人的問題顯然是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的調查顯示,照料者在扮演自己角色時,忍受了一係列壓力。照顧者的健康、就業、個人自由、隱私和社會關係可能都要受到消極的影響。經濟上的負擔不僅包括直接的醫療費用、請保姆費用,還包括接送老人上醫院的出租汽車費用等,因請假、誤工而引起的收入減少,得不到提升的機會等間接損失,長期照顧父母使中年人不得不中斷職業,從而影響他們晚年的退休金收入保障。長期照料者外出交往的機會必然大大減少,缺少與外界的交往會使他們感到孤獨。照顧老年癡呆者、精神病患者或長期臥床不起的老人比照料年幼的子女和一般病人要累得多,對照料者的要求也更高,甚至還需要學習一些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麵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很大,客觀上可能影響照顧者的終生。有的婚姻受阻,有的負債累累,有的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另一方麵老年人所受到的照料並不一定完善,特別是在需要某些知識和技能時。一位北京女丁。母親臥慶十幾年,自己的全部下谘都閑千母女兩個人的日常生活開銷,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為了照顧臥床母親,30多歲了仍然單身,沒有結婚。北京還曾有一則報道,一名男子,母親早逝,在其20多歲時父親又臥病在床,小夥子非常孝順,除了上班就在家照顧父親。父子靠那一點微薄工資度日,一下子20年過去了,小夥子變成了40開外的中年人,滿頭已經是花白的頭發,看上去好像是50多歲的人了,還哪裏顧得上自己其他的事情呢!
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中照料老人的重擔往往是由婦女來承擔的,她們主要是配偶、成年女兒和兒媳。在日本,勞動大軍之外的中年婦女承擔這一責任。40~49歲之間的已婚婦女,有1/12的人需要照顧一位患癡呆或臥床不起的老人,預計到2025年前,有一半近40歲的已婚婦女都要承擔這一義務。照顧有病的老人給提供照料者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影響。在家照料老人的婦女必須在就業和家庭責任之間維持一種平衡。為此日本年輕人贍養老人的觀念日益淡薄,早在60年代就出現這種苗頭。即使在農村,年輕一代身上也逐漸顯示出觀念的變化。尤其是年輕婦女價值觀的變化。多數婦女認為,將健康狀況極差的老年親屬送到專門機構或其他什麼地方比在家中接受照料更好。她們認為,在家庭中照料臥床或癡呆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諸多困難。一些婦女為了有時間與精力照料老人,往往被迫放棄工作或從事非全日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務勞動是得不到收入的,對提高婦女地位產生不利影響。今天,日本的一些婦女之所以推遲結婚年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沉重的照料高齡長輩的工作過早落在自己頭上。日本的正子博士指出,中年婦女與上一代不同,她們的犧牲精神一般是很有限的。嬰兒高峰期出生的人可能更傾向於從事有收益的就業,而不願成為家庭中無報酬的照料者。由於子女的不孝和親子關係的淡薄,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已經破滅。今天的父母們不再對子女抱更多的期望,而是自己早早地儲蓄金錢,以備晚年生活。一些父母為了避免更多的煩惱,寧願老夫老婦獨自一個過著清淨日子,也不願和結了婚的子女住在一起。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婦女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履行?老年的需求與照料者提供照料的可能性能否相一致?最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關心在家中或社區中照顧老人。
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傳統上,中年婦女往往是老人的主要照料者。新中國成立以來,婦女普遍就業,1990年中國16-49歲女性人口的就業率為81.5%,達到世界前列。當婦女肩上增加了社會工作的擔子後,照料老人的傳統職能失去時間方麵的保證。過去以做家務、撫養子女、伺奉老人為己任的農村婦女也已經不再安分了,她們衝進了市場經濟的大潮,尋找新的生活道路,不再是傳統家庭中贍養老人的主角,這些變化也給農村的家庭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教養子女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