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而不教父之過,教而不嚴師之惰。”——這句中國古代格言表明了中國人自古就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在發生著變化,而首先感受到這種變化的是那些中年父母們。
1.家長們發現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在人生中是不可能重複的。人們往往終身攜帶著幼年時期從家庭得來的烙印。孩子如果從小教育不當,以後糾正起來往往要花費十倍乃至百倍的力氣,還不一定見效。所以家庭教育無論是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還是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人做父母曆來把對孩子的教育看得很重,君不見多少父母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夜夜為孩子檢查作業;多少父母在周末送孩子拜師學藝,或練琴,或畫畫,或下棋,或跳舞。隻要孩子肯學,多高的學費也在所不惜,占去自己多少休息時間也在所不惜。真可謂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在當今社會經常可以聽到不少中年人感歎自己的孩子“難管教”、“不聽話”。特別是當他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這種感受更加明顯。他們一方麵為孩子的成長感到欣慰和高興,另一方麵卻又對孩子的自主獨立性的發展感到有些不安和憂慮,而且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某些父母對孩子的生活上關心愛護有餘,而對孩子們的心理培育、人格培養、思想關心十分不足。有的父母則對孩子處處加以防範,對孩子的行動采取種種限製。其結果,往往是沒有好效果的。許多父母與兒女之間或者是思想上不能溝通,或者是情感上產生了距離,甚至對立,這使得許多中年家長們感到了壓力。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與三四十年前大大不同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是一個高科技的時代。思想理念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要讓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與上一輩人各方麵都十分融洽恐怕是不現實的。
孩子們從小是玩著電子遊戲機、看著電視動畫片長大的;是吃著比薩餅、麥當勞快餐,聽著流行歌曲長大的;是麵對著五花八門的名牌商品、豐富的物質長大的。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裏,孩子們麵對著太多的誘惑,同時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接受了許許多多家長所料不及的影響。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社會對孩子們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家庭所能給予給孩子們的影響,這就是中年家長們苦惱的根本原因。
時代的發展也給家長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年家長們必須學習有關子女教育的知識,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才能與孩子建立溝通,才能取得教育和指導孩子的正麵效果。當然,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對人到中年的父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正是因為不容易,才把它說成是一種挑戰。這個挑戰是不可回避的,中年父母必須麵對。
2.家長們還發現用在子女教育上的費用越來越高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製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國家還是實行9年義務教育製度,但一個家庭培養一個中小學生所需要的費用可遠不是過去的數字了。學雜費、書本費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除此之外,孩子還要有零用錢,還要吃、穿、玩。在城市裏,每次參加學校的郊外活動,每個孩子至少得50元,多的要80~100元;買一套校服,100~200元;參加少年宮等校外的業餘愛好培養,每個月少則200~300元,多則400~600元。總而言之,事事要花錢,筆筆不少花。
一旦孩子考上大學,那就更是需要花錢。最近的統計證明,平均每個大學生第一次報到就需要7000~10000元,每年還要交4000~5000元的學費,再加上書費、夥食費、文具、衣服、假期回家的交通費等等,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大概計算,培養一個大學生,家長們少則要花4~5萬元,多則要6~8萬元錢,是一個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數目。所以有許多家長在抱怨,說“培養不起”了。
的確,在當今的社會,激烈的競爭必然導致人才的需求。隻有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專業知識和特殊技能的人才能獲得好的工作崗位,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因此,也就帶來了人才培養的競爭和人才培養費用的上升。這是世界上各個國家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在西方國家很久以前就開始了貸款上大學的辦法。這些年來我國也開始實行這種辦法,隻是在我國還需要有個比較長的時間來適應和完善。但不管有什麼樣的辦法,子女的教育費用問題都會是對中年父母的一個重大挑戰。
3.子女教育的誤區
教育是一門學問,教育子女更是一門學問。一般的中年人,一方麵自己要忙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又沒有專門受過教育子女的訓練,所以對於子女的教育基本上是隨意的,因而在這方麵常有許多誤區存在,細細琢磨,還的確可以從中受到很多的啟發哩!
(1)思想認識誤區
孩子小不懂事懂事以後再教育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連話都聽不懂,不必講究什麼教育,等懂事以後再說吧。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孩子從睜開眼看世界時就開始接受影響了。雖然孩子還聽不懂人話,但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種影響就是教育。如果等孩子懂話了才開始注意教育問題,就往往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基礎了。
“樹大自然直”不必強教育
有的家長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樹大自然直”——不用特別注意教育問題,孩子大了自然就學好了,不會出大格。這是不科學和不實際的。常言道“好鋼靠打造”;“好玉靠雕琢”。人是社會的人,孩子從小就接觸真、善、美、假、惡、醜,如果不加引導教育,任其發展,孩子是不會“自然直”的。
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沒有責任孩子在入學前家長是孩子的主要啟蒙教育者,入學後雖然老師承擔了主要的教育責任,但仍然少不了家長的配合。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的教育效果就要大大降低,特別是在思想品德方麵。隻有學校和家庭很好配合,才能對孩子施加好的教育。
隻重智力教育忽視多麵要求
有的家長也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但重點放在智力開發上,很早就教孩子數數認字,但不注意其他方麵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如禮貌、友愛、團結互助等等。隻注重智力教育是不完全的。
孩子倍加保護恐怕經受風雨
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處處留心,關懷有餘,放手不夠,又怕孩子磕了又怕孩子碰了,既怕孩子受了累又怕孩子挨了餓。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獨生女家庭,對孩子的溺愛是普遍的問題。其實,這樣的溺愛是十分有害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鍛煉,是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中國人受孔夫子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還是很深的。許多家長還在繼續以這種思想影響孩子,隻注重書本知識,不注重實踐和社會知識。這種思想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使受了高等教育也必定存在“隻會動手寫不會動手做”的問題;如果沒能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幹上了其他行業也會長期存在自卑心理。
一心望子成“龍”期望不切實際
“望子成龍”已經是中國父母的普遍心理,但許多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由此帶來的是對孩子的過多壓力。同時,一旦達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標準,不是對孩子的譴責和壓力就是父母的灰心失望,這種結果的出現是由於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實際的、正確的期望值。
家長絕對權威孩子必須服從
家長要求孩子一切服從自己,不考慮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認識水平,這是中國家長們中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殘餘。這種不民主、不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對於孩子還是應該以啟發引導為主,家長與孩子應該是平等地進行交流和談心。絕對權威的思想的確是在應該改變之列。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
過去中國有句俗話——“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是需要打的,越打才越聽話。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打罵孩子有傷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效果適得其反,越打越糟糕。對孩子的教育要依靠引導和耐心地說服,以表揚為主,循循善誘,切不可動輒拳腳相加。
(2)教養方式誤區
嬌生慣養遷就溺愛
現而今許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加之生活條件好了,父母對孩子比較嬌慣,遷就溺愛有餘,嚴格要求不夠。該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包辦代替;應該及時完成的事情允許孩子拖延;孩子暴露出來的缺點錯誤也不指出,甚至護短。這樣的溺愛隻會害了孩子,對孩子沒有絲毫好處。
物質搞攀比助長虛榮心
近些年來,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中出現了一些不好的攀比現象。你家父母給你買了一個好看的鉛筆盒,我就要我的爸爸媽媽給我買一個更好的;你穿的是名牌,我也一定要買名牌。家長們不是去引導和糾正,而是去遷就隨從:不該買的要買,不該扔的要扔;可以節約的不節約,不該浪費的也浪費。如此攀比沒有止境,還會把孩子引導到一個極其不良的方向。
孩子提問題解答不耐心
孩子喜歡提許多“為什麼”的問題,有些問題父母也不一定答得上來。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耐心,有的則敷衍回答,甚至隨意亂說,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也許給孩子傳遞的是錯誤的信息。
恨鐵不成鋼拔苗為助長
“拔苗助長”的做法往往無意識地出現在我們的家長中。給孩子不適當的壓力;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家長們應該切忌。
教育不分場合喜歡餐桌訓子
許多父親由於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往往隻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夠與孩子在一起,父親們則利用這難得的相處時間來教育孩子,如果是關心和表揚當然沒有問題,如果是批評和訓斥就會大敗胃口,甚至引得不歡而散。這種不講地點、場合、時間的教育方式會影響教育效果。
隻管自己說教不聽孩子的想法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隻顧自己說,孩子聽沒聽進去,有何反饋,並不注意去收集,這種“單向傳播”的教育方式缺乏針對性,效果不會好。
濫用經濟獎勵熱衷物質刺激
有些家長平時缺乏對孩子的指導和教育,而遇到考試時就用“你如果考過XX分,我就獎勵你一個××”等類似的物質獎勵的辦法激勵孩子考出好成績。物質獎勵的辦法不是不能用,但如果單純用物質獎勵的辦法,或者每次都用,就會失去它的作用,對孩子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不讓孩子幹家務害怕耽誤做功課
我國許多家庭都存在這種現象,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完飯連碗都不洗,更不說洗衣服、做清潔了。家長們認為“這點家務我一下就幹完了,別耽誤他學習。”如此下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孩子們就不會有對家庭的責任感了。
常常訓斥責罵傷害孩子自尊
經常訓斥和責罵孩子是很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而且如果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就不願與父母交流思想,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
寬容孩子的自私縱容孩子“吃獨食”
父母過於嬌慣的孩子,他們心中往往缺乏父母的地位,而一切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這些孩子往往比較自私,而許多父母並不在意孩子的這種問題。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們發現他們對孩子的愛得不到回報時就為時已晚了。
夫妻態度不一致支持反對很隨意
有些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缺乏一致的認識,一致的意見,一致的要求,父親表示支持時母親卻反對;母親支持時父親又不同意。這樣,孩子一是搞不清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二是可能鑽一方的空子,對孩子的教育不利。
寬嚴不一感情用事
教育孩子缺乏標準,有時嚴格有時寬鬆,這樣容易給孩子一個印象:父母沒有一個根本的標準,因此孩子自己也缺乏遵從的標準,也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
(3)心理教育誤區
隻重身體健康忽視心理發展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多是在身體健康方麵,而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則往往是忽視的。實際上孩子的健康心理培養比身體更重要。身體上的健康問題還可以在成人後彌補,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對於一個人來說則主要靠青少年時養成。如果兒童早期心理上有了問題往往可能伴其終生。
孩子任性一味遷就
孩子的天性是會有所任性的,如果父母不給予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形成不好的心態,不懂得遷就別人和約束自己。
孩子但笑不語鼓勵
小孩一般會比較膽小的,在麵對應該大膽去做的事情時也會表現出膽小和怯弱,或者有些成人故意嚇唬造成孩子膽小。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是需要鼓勵,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膽小點好,免得捅婁子,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缺乏勇氣和自信心。
孩子自卑批評責備
經常批評責備孩子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不聽話隨意打罵
孩子不聽話是經常的事情,有些父母隻要孩子不聽話就打罵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不是使孩子缺乏信心就是具有攻擊性。
孩子犯錯不予指出
孩子有了錯誤,如果不指出,孩子就不會知道哪些是錯的,也就不會知道怎樣做是對的。
孩子拿哭當武器父母妥協屈服
有的孩子發現隻要一哭,父母就會答應他的要求,那麼他們就學會了用這種方法來達到目的。當然父母也不應該打罵孩子,還是應該耐心地講道理。
孩子少言寡語父母缺乏警惕
孩子如果少言寡語,一定是出了什麼思想情感方麵的問題,家長不應該默然視之。
父母說話不慎傷害孩子自尊心
有時父母說話不慎,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提出性方麵的問題家長大驚小怪或者明顯回避。
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提出有關性的問題,如“我是怎麼生出來的”;“為什麼女人生孩子,男人不生孩子”等等。有些家長一聽就大驚小怪,覺得孩子不應該提這樣的問題,或者不回答,或者拿話搪塞,給孩子心裏留下疑問,增加了神秘感。
家長忙於工作缺少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和溝通許多家長不把與孩子的交流看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以為與孩子聊天是“胡扯”,是“耽誤時間”,這是十分不正確的觀點。缺乏交流就缺乏感情的溝通和培養,也就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其他教育都會缺乏針對性。
(4)家庭環境誤區
夫妻感情不和無視孩子情感
夫妻可能會出現感情危機,但夫妻間的感情危機不應該無視孩子的存在。有的夫妻當著孩子的麵爭吵,甚至說出一些極不應該讓孩子聽到的話,對孩子的情感造成傷害。
父母不作表率忽視以身作則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重要一點就是以身作則,教孩子怎麼做自己就應該怎麼做。有些父母教孩子要有禮貌,但自己常說粗話;或者教孩子看書學習,自己卻不讀書不看報;或者教孩子在學校遵守紀律,但自己卻違反公共道德或法紀。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麵影響。
家庭氣氛不好缺乏微笑讚賞
有的家庭缺乏和諧氣氛,互相缺少微笑的麵容和讚美的語言,孩子長大了也自然就不會有彬彬有禮、笑容可掬的風度。
隻重物質建設忽視精神文明
有的父母隻注重給家裏搞物質建設,對孩子的物質生活也很重視,但不注意家庭的精神文明,給孩子的影響隻是如何吃好穿好住好,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質缺乏培養和教育。
生活秩序混亂缺乏家庭規範
父母的生活缺乏規律,如不按時起床、不按時睡覺、不按時吃飯;看電視不管對孩子的影響,想看到幾點鍾就看到幾點鍾;說好要做的事情可以隨便改變計劃……在這種缺乏規矩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很難養成嚴謹的生活和工作作風。
家庭居室髒亂忽視整潔美化
有些家庭缺乏必要的整潔,給孩子的影響也就不會好,孩子就不會使自己的穿著和環境整潔。
成人之間談論忽視必要回避
有些家長們在談論成人間的事情、或者涉及社會、政治等問題時,不注意回避孩子,這是不好的。因為孩子年齡小,有些事情不能理解,有些事情過早知道也不好,對他們的成長不利。
四、夫妻關係的壓力
人到中年,夫妻關係也與年輕時期不一樣了,許多中年人大概都有自己的體會。
1.新“兩人格局”的壓力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和越來越獨立,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中夫婦雙方都會產生較大的失落感。夫妻雙方都會發現在養育子女的忙亂歲月中彼此的關係早已漸行漸遠,正是因為有了孩子,他們才有了共同點。而孩子的長大和離父母越來越遠使家庭又一次進入到“兩人世界”的格局。然而,此一時非彼一時——此時的“兩人世界”非同當年剛結婚時的“兩人世界”,缺少了當年的熱情,更沒有了那種“如膠似漆”的親密,也不可能還有年輕時的精氣神兒了。夫妻雙方都可能覺得失去了多年來存在其間的感情紐帶和交流溝通的橋梁,一種無名的壓力悄悄爬上了心頭……。
中年的夫妻雙方有可能各自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們相處的時間和交流的機會更少了。這樣的生活使得一方對另一方的不快、失望和無趣的感覺可能會升高,這種感覺就必然給自己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處於這種無形壓力中的中年夫婦自己也許是時而清楚,時而糊塗的。
2.性生活不協調的壓力
許多中年夫妻在40歲以後會感到性生活的某些不協調。因為40歲以上的男人大多工作擔子重,所承擔的責任大,而身體狀況已經有所下降。他們中有40%~50%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對於性的興奮程度已經不如以往。而40歲以上的婦女的身體狀況較男人要好,特別是子女已經比較大一些了,上了初中、高中,作為主要承擔照料孩子責任的母親此時相對要輕鬆一些了,她們在40~45歲的年齡段大多能夠保持正常的性功能,性欲甚至比二三十歲時還要強一些。這可能還與夫妻性關係的熟悉、配合的默契、能夠放得開有關。這樣,作為丈夫往往會產生對自己性能力的懷疑。每當性生活的時候就會擔心自己是否“還行”,而性心理一且出現了這樣的“壓力”,又不能互相協調和理解時,就會加重心理負擔。
但是,到了50歲以後、甚至到60多歲,大部分男性仍然還能保持一定的性能力,有性要求,而50歲以上的女性則對性活動日漸失去興趣,到了55歲以後基本就沒有了性欲望和性要求。另一種不協調又出現了,也會帶來新的壓力。
3.更年期的壓力
人進入更年期時生理的改變會引起心理的一係列變化:不僅性欲明顯降低,而且變得容易發熱、出汗,心情容易煩躁和抑鬱,還會多疑,有時會有莫名其妙地不高興,女人有時還愛哭,似乎心胸也變得狹窄了。同時,身體也會有不適的感覺,精力也會明顯減退。因此,這個階段的中年人會感到工作似乎不很順利,人際關係似乎也不如過去,家裏的事情也似乎不順心,夫妻關係似乎也在暗暗地變得緊張起來……。這一係列的更年期變化和感受必將給每一位這個年齡段的中年人帶來多種心理和身體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