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健康
概述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體健康的新標準,它包括機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具體可分為“五快”(機體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
“五快”“三良好”為:“五快”是指:一是吃得快,進食時,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飯;二是便得快,一旦有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覺良好;三是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四是說得快,思維敏捷、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五是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動靈敏。
“三良好”是指:一是良好的個性人格,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二是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三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對人際關係充滿熱情。
健康十準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規定的十條準則為:①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疲勞;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③善於休息,睡眠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各種變化;⑤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⑧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十條標準是對一般民眾和普遍性而言,對不同年齡的人,應有不同的要求。
按年齡段劃分人體
世界衛生組織把人按齡段進行如下分期:44歲以前的人為青年;45~59歲的人為中年;60~74歲的人為較老年(漸近老年);75~89歲的人為老年;90歲以上的人為長壽者。
我國成年人體質的現狀
中年是人生事業如日中天,成就輝煌的黃金時期。這一期間,身體上、心理上、能力上已完全成熟,是為人類做出貢獻的最佳時期。
然而,從生理上講,成年期後階段又是中年向老年的過渡時期,身體各組織器官開始出現退行性變化,從朝氣蓬勃、充滿活力逐漸向遲緩、衰老轉變。不認識這一時期機體的變化規律,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再加上中年人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快、家庭負擔沉重,將可能導致生理失調、心理不平衡、健康狀況惡化,甚至英年早逝。
如何才能安渡這一時期?如何才能減緩衰老的步伐?對步入中年的你、我、他(她)來說,都是一個現實、真切、急待解決的問題。人人都崇尚健康,追求長壽,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糊塗的認識、怠慢的決心、錯誤的行動,導致多少不應有的悲劇發生。
1.我國成年人體質基本狀況
我國首次國民體質監測(1997)結果表明:體質達到合格級以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1.4%,其中達到優秀級的為12.1%,良好級的為25.9%,合格級的為33.4%,尚有28.6%的中國成年人體質處於合格級以下水平。男子達到合格級以上標準的為71.2%,女子達到合格級以上標準的為71.7%。我國成年人體質有待進一步提形態變化:我國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30歲以前處於高峰階段,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50~60歲年齡段平均身高最矮,為167.5厘米,差值達3厘米。女於變化幅度小於男子,開始降低年齡晚於男子,35歲前處於高峰期,51~55歲年齡段平均身高最矮,為157.2厘米,差值達2.1厘米。我國成年人50歲以前體重以及相對體重的變化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體型逐漸變粗,50歲後略減小。男子和女子40~50歲為身體充實度最大的年齡段。
機能和素質變化:我國成年人除了握力指標在35歲前保持較高水平外,其他指標均在25歲開始呈現逐漸下降趨勢,特別是41~45歲階段為我國成年人機能和素質產生較大變化的階段,是體質大幅度衰退的開始點。據統計,1994年~1997年三年裏,反映心功能的台階指數、柔韌性素質的座位體前屈及男子握力等指標均有下降。
我國成年人體重明顯增加,部分地區和人群開始出現向肥胖型發展的趨勢。與前三年全國職工體質調研同類人群相比,男子平均增長2.7千克,女子平均增長1.6千克。人群體重超重前三位的分別是:北京、天津、山東。
監測結果表明:尚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國成年人體質為不合格,屬於差級。近三年中,在物質生活普遍改善提高的情況下,我國成年人心功能、柔韌性、上肢力量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平均體重明顯增加,開始出現向肥胖型發展。
因此,對中年人而言,認識機體生理變化的規律,掌握必要的自我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對於增強身體素質、延緩衰老的過程、保持旺盛的精力是十分必要的。
2.中年高級科技人員體質衰退的變化規律知識分子是國家的財富,是寶貴的人才。人才價值需要在長時間、持續發揮作用中得以體現,如由於其他因素縮短了發揮的時間,也就不能體現其價值。成年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許多高級科技人員是國家科研帶頭人,是社會的中堅,同時肩負著社會和家庭的兩副重擔。人到中年之後,高科技群體體質與健康的優劣,就顯得至關重要。
據1997年對中國科學院北京海澱區中關村地區各研究院、所等共32個單位,在職、身體無嚴重疾病,適合參加體質測定的副高職以上的科技人員體質測定的結果反映:男子自51~55歲,女子自46~50歲(早一個年齡段)始,心肺功能、上肢力量、柔韌性、平衡能力等多項指標減退明顯,說明機體在此年齡段進入全麵機能、素質衰退的關鍵時期。
3.中年男女體質狀況比較
監測結果顯示:男子總合格達標率為71.2%,女子為71.7%,總體女子達標情況略好於男子。我國成年男子的身高和體重明顯大於女子。成年男子平均身高比女子高10.6厘米,平均體重男子比女子重9.7千克,表明中國成年男子較女子體型明顯高大而粗壯。
檢測結果還顯示:男子體質衰退表現尤為明顯,如男子肺活量18~60歲總體下降幅度是24.8%,其中40歲以下年齡段下降了8.8%,40歲以上年齡段下降了16.0%。從不同性別比較看,男子的機能素質衰退幅度明顯大於女子,男子的柔韌性總體下降75.0%,女子的下降幅度僅為43.2%。值得提出的是,女子的台階指數高於男子,表明女子的心肺機能好於男子。
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體質測定結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上述的問題。總體看,女子體質優於男子,特別是在具有重要意義的心功能檢測的台階試驗中,男子差於女子,這與臨床冠心病的發病率男子高於女子的統計相吻合,不能不引起高度的注意。這說明步入中年的男性更應加強心血管係統的機能鍛煉,注意摒棄一切有損於心血管係統的不良習性,將各種高危因素降到最低,以保證健康、減緩衰老。
4.不同職業人群的體質狀況比較
按五類不同職業人群監測的結果表明,體質狀況的優劣依次為:科教、公務員與行政人員、工人、商業與服務立人員、農民。達到合格以上標準,科教人員最高,為75.2%;農民最低,為64.5%。
從職業看,男子公務員和行政管理人員體重超重檢出宰最高,達到6.1%,體型較肥胖。農民的形態、機能和素貢大部分指標低於其他人群。中科院中年高級科技人員體貢測定結果顯示:該人群心肺功能總體欠佳,柔韌性素重最差,一般人們認為,在工、農、商、科、幹五類人群中,常年伏案少動的科技人員體質應該是最差的,而整日勞作在田間地壟中的農民則應是體質最好的。但1997年成年人體質監測的結果表明:科教人員的體質最好,而農民的體質最差。現實再一次告誡人們,勞動代替不了體育鍛煉,維持健康水平需要科學知識指導。
監測還顯示出:不同職業的人群受其工作特點所限,在體質測定的不同指標上較大差異。這也提醒人們,在體育鍛煉應加強薄弱環節的訓練,如科技人員應重點加強心肺功能、柔韌性、平衡性等方麵的鍛煉;公務員和行政府管理人員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多參加長跑、遊泳等持續時間長,能量消耗多的運動。
5.我國成年人體育人群調查
我國施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後,群眾體育活動有明顯改觀。1997年與1994年相比,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大幅度增加,男子增加了1.65倍,女子增加了2.43倍,尤其是工人增加的最多,為2.68倍。
中國人為增強體質而鍛煉的目的非常明確,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男女分別有86.1%和82.6%的人明確表示自己參加鍛煉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其次少數人分別是為了減肥、治病、娛樂等,為比賽和社交而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很少。男女比較,為減肥而參加鍛煉的女子明顯多於男子,為娛樂而參加活動的男子多於女子。
我國成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主要是利用業餘時間自發參加體育鍛煉,男女分別占總人數的51.6%和50.4%。目前,免費場館及公路、街道是群眾經常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男子占93.2%,女子占91.8%,隻有6.8%的男子和8.2%的女子,經常到收費場館進行體育活動。
長距離跑和走是目前我國成年人開展最為廣泛、最喜愛的健身運動項目,參加人數最多。其次是球類、遊泳、健身操、登山和武術等運動項目。中國人的體育消費仍處於低水平,成年人體育消費較少,每月無體育消費和消費在10元以下的占74.1%,僅有4.4%的人群每月消費在50元以上。
監測的結果使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人的體育意識在不斷加強,參與鍛煉健身的人數在增加。
6.影響我國成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在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影響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為:認為工作忙無時間的占44.5%;對體育鍛煉認識不足,不感興趣的仍然高達19.1%;家務重無時間的占15.3%。群眾對體育健身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群眾體育健身需求與健身場地缺乏之間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在成人體質監測的測試問卷過程中,常常可以聽到受試者回答:想參加體育鍛煉,但工作太忙,家務太累,沒時間。特別是中年女性,更是為了孩子、為了丈夫、為了父母、為了家庭放棄了年輕時喜愛的體育活動,沉溺在繁瑣的家務之中。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精神、體力負荷過重,沒有健康的身體是難以承擔各種角色和責任,難以適應這突飛猛進的社會變革的。監測結果再次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體質狀況優於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
健康=財富
健康的人才,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人民健康強壯,國家才能繁榮富強。健康對人來說是千秋萬代也說不清的謎。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有了健康的欲望和要求,祛病除災、延年益壽可以說是人類在獲得生存以後所做的一切努力的最終目的。因此維護健康乃是人類最基礎的本能。無論是皇胄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千百年來,無一不把維護生命當作至高無上的使命,創造了數不盡的同疾病、同災害作鬥爭的經驗和手段。因為在世界上人是最可貴的,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從近代世界曆史發展情況來看,人類文明越發達,人的財富越富足,對健康的問題也就越關心,健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各國政府發展社會時首要考慮的問題。預防保健、環境保護、生態農業、職業防護、食品衛生、醫療康複、城市衛生等等無不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全麵的體現。另一方麵,人們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因疾病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一直奉行福利社會製度,但是近10年來,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使得過去引以自豪的政策顯得捉襟見肘。而在我國,雖然改革開放給廣大農村帶來了福音,成千上萬的勤勞善良的人民因勞動而致富,城市居民通過勤儉持家而步入小康,但又有多少人卻因疾病、災害而返貧。特別是在目前社會變革時期,在醫療、保險、教育等福利製度不太完善的情況下,健康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尤為重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無疑等於擁有一個無價的存折,等於擁有一個明朗的藍天。
早在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醫學家就孜孜不倦地探討生命的本質,創立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傳統醫療養生觀、人生觀和天命觀等,以此作為在原始時期人們向自然、向自身疾病抗爭的武器。今天,我們具備了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裏的一切優越條件,科學知識和技術已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裏,我們更有條件、更有能力去為爭取人類自身的健康而努力。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的優越,在帶來了文明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性的懶惰和本性的喪失。許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享樂主義正與我們時代文明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那些獲得財富的人或正通過各種手段獲得財富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意義,不懂得去珍惜現有的生命,不願意為維護健康進行投資,他們拿著自己的青春去賭明天,拿著自己的性命去冒無謂的險。這些人今天可能會得到金錢和財富,轉過身來,明天又會失去健康這個財富,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到那時也許一切都會太晚了。
金錢萬能的思想代代相傳,已深深地印入我們這個消費的社會。人們習慣地認為,花費大量的金錢,住高級療養院、醫院,靠名醫、教授、貴重的藥物就能贖回自己的健康,現在該是覺醒的時候了。健康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糧食一樣,應該用自己的汗水去換取。要知道金錢並不是真正的財富。為健康應付出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毅力,拋棄懶散和過於安逸的生活習慣。每一個人都可以確信不疑,體育活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有益的,而且也是令人愉快的。
著名的心髒病專家克裏斯蒂安為心髒移植手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他說:“我堅信,有比移植心髒更簡單和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強原有的一顆心髒。不僅可以增強它,而且可以使它年輕化。這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
有位父親從自己健康的經曆中深深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價值,但是他的孩子們卻不願為健康付出時間和精力,體質日趨下降,經常生病。父親很遺憾地說:“他們是很好的孩子,童年曾和我一起參加跑步,以後他們一頭鑽進了自己的事務堆,走上了追逐假財富的道路,把體育運動也忘了。實際上他們在獲取金錢財富的同時又在失去健康這個生命的財富。於是我想出了一個辦法,如果他們能跑完馬拉鬆,我就發獎金給他們。要知道馬拉鬆並不是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樣難於跑下來。他們經過一番訓練就把獎金拿到了。而我為他們付的獎金錢比為他們看病付的醫療費要少得多,僅為八分之一!我現正在以身作則帶動他們做早操,利用自然因素進行鍛煉,節製飲食,利用固定自行車做踏蹬練習。他們現在個個又變得很健康了。所以我真正體會到擁有健康等於擁有財富。”
健康又是一種投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應當逐漸豐富和日趨完善,在探索健康的大道上,對健康的認識也一定會更加深入。標誌著人類進步的新興健康觀必將在人一自然—社會的觀念下,釋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輝煌。
靈與肉
有人說生命就是人的靈魂與肉體的運動。這靈魂是心靈、是思想、是情感、是思維、是意誌,是生命存在的無形之物,是構成人的心理活動的源泉;這肉體是身體、是骨骼、是肌肉、是髒器、是血脈,是生命存在的有形之物,是構成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器官。靈與肉即心與身,是同一生命體的兩麵,不容分割。
中國傳統養生學認為,“心”(神)和“身”(形)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形是神之宅,而神為形之主。無神則形不可活,即通常所說的毫無生氣,失魂落魄;無形則神無所附,即通常所指的神不守舍。說明“心”與“身”即精神與形體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一方麵,形的存滅決定神的存滅,神隻能即形而存,決不能離形而生。神的生機旺盛是建立在形體健康的基礎上,所以欲養神必先養形。另一方麵,神的昌盛與否也直接影響形的盛衰存亡。若欲健全形體必先養神;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隨著學科分化的深入,人們習慣於把人的心理與軀體分別開來。事實上,心和身是同一個體的不同方麵,所謂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是同時進行的。人的心理與軀體的相互作用的關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自古以來就為人類所關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曾提出身體是形式或工具,靈魂是身體的目的和動力的心身二元論觀點。現代醫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認為,人在軀體上的病變都會在精神上留下痕跡,而且任何心理上的障礙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在軀體上留下痕跡。這是因為人與動物有著根本的差異,人既是一個生物有機體,又是組成社會的成員。人是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具有極其豐富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能從事創造性勞動,過著社會群體生活的動物。在人身上既表現著生理、生化的物質活動過程,同時又表現著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兩種活動過程總是互相伴隨不可分割地聯係著。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轉化,在人身上形成一個統一活動的整體。人的一切活動包括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支配。現代科學研究的大量資料已經表明,人體的生理、生化的改變能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人的心理活動的變化也能影響人體的生理、生化的改變。例如,當一個人身患疾病時,情緒比較抑鬱煩躁,身體疲勞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動效率比較低;而當一個人的心情長期不佳時,也會引起一係列的身體疾病。古人所說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正表明了心身之間的密切關係。
對人體生命認識的“心”、“身”統一是中國古代人們對生命的整體觀認識。管子認為,人體生命的最佳狀態是“心全於中,形全於外。”心和身都應該全麵健康。所謂“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導下,內而五髒六腑,外而四肢百骸,通過經常把整體聯係起來,使“五髒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心全”的內涵也極為豐富。“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指神或“神明”
本身,所謂神明即主宰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動,實際是指大腦的功能。“心全”即從心理上修養自身,精神上、心理上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隻有從心靈上、肉體上修心養身,身心全麵發展,才能提高生命的質量,達到真正的健康。
健康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中指出,一個人隻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等諸方麵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這個結論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集現代健康學的研究才做出的,因為這個健康遠不是傳統的醫學能解決的問題,不是生病與不生病了,也不是簡單的有病找醫生,這是大健康學的觀念。
其實,我們現在的臨床醫學隻是醫學長河中較表淺的層次。因為很多的疾病潛伏在人體身上,如果僅用現在臨床醫療的觀點去解釋疾病,往往很多病是說不清的。片麵、孤立、盲目地把自己的生命維係在吃藥打針上,這隻是一種愚蠢的做法。人的生命是非常玄妙的,人的生命力也是非常頑強的,沒有看到這一點,不領會健康真正的含義,就會否認自身的價值,甚至反過來自己在健康的帽子下做出許多對身體有危害的傻事,如一方麵有病亂投醫,把吃藥打針當飯吃,一方麵省吃儉用或通宵賭樂;一些人疑神疑鬼,無病呻吟;更有一些人在治病的幌子下大搞封建迷信,使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上當受騙。以上種種行為都是對健康的理解不清所致。真正的健康包括健康的生存環境,健康的社會政治,健康的倫理道德、健康的情操和健康的法製和自由空間。很難想象一個戰亂紛紛、獨裁暴政、道德淪喪、精神頹廢、充滿邪惡和勾心鬥角的社會,還有健康可言。從評價社會的健康水平方麵,真正的健康還包括衛生政策、衛生監督、愛國衛生運動、健康衛生標準、健全的醫療防預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職業勞動保護、社區康複、全民健身運動和全民健康教育等等。
健康的判定
人類對健康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文化教育背景、醫療衛生條件及所從事的勞動性質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主要取決於以下兩方麵:
1.生活需求與健康
在物質生活水平很低的時期,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證,每日人們為溫飽而奔波,所以這時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是很低的,隻要軀體能夠勝任和進行一般日常生活活動,就算得到了健康。
這種對健康的要求僅停留在溫飽、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和日常活動的狀態,目前仍在世界一些最不發達國家或地區存留著,這是健康需求的低水平狀態。
隨著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已有精力去進行其他活動,如社交、旅遊及其他娛樂活動,因而對健康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即不希望由於身體的疾病給人們帶來痛苦或不適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這時期人們的最大願望是不得病。這種對健康的要求仍停留在初級水平,仍是種被動的健康需求,以不得病和有病能得到醫治而達到滿足的健康觀。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就處在這樣一個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不僅把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作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願為健康和長壽付出代價。不再滿足於軀體沒有疾病,而要求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工作和學習、生活上樂觀進取,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總之要求身心健康,這樣才能充分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以上可見,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取決於對健康的認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經過了滿足溫飽和基本生理要求、身體無病、身心健康這樣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這種認識的發展又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環境因素等有著密切關係。因而,這種對健康的認識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說明不同特征的人群對健康的要求和認識是完全不同的。
2.醫學技術水平與健康
在醫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疾病的觀察和診斷僅依靠體征或簡單的儀器及手段來實現。如果一個人被診斷為有病,則疾病確實已給機體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痛苦或不適,所以這個時代所說的疾病是指能被醫生診斷出來的身體某些器官、組織和係統功能和狀態的異常。相對健康也就被認為無“疾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成果必然帶給醫療診斷、治療技術的進步,一些過去不能觀察或診斷出來的疾病,現在可以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加以診斷了,像一些人表麵上健康、無任何體征,但機體內已出現了偏離正常的狀態,如某些癌前病變。還有一些人有主訴,但無體征,用目前的醫學技術和手段也檢查不出來,如頭痛、心理和某些精神障礙、機體某些部位發生的不能檢測出來的功能改變或結構改變。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有一天能夠被診斷出來。
這些年,核磁共振、CT的廣泛應用和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必然會給醫學診斷技術帶來突破性的進展,從而從醫學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診斷疾病和健康也就成為了可能。同時,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修正著健康與疾病的診斷標準。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健康與疾病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端是理想狀態下的健康,另一端是接近死亡的疾病,健康和疾病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界限是很難劃分的。
從上述兩方麵可以看出,健康是人們通過主觀感覺和醫學科學技術(客觀標準)對人的生命活動質量的一種判定。對健康的判定,一方麵通過人們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麵也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
健康具有連續性和相對性,很難與疾病截然分開。健康和疾病不是對立的雙方,而是同一連續序列的兩個端點,兩者可以相互轉化。所謂健康是相對的,是指在現有科學技術水平的客觀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水平來判定的健康,任何時候對健康的判斷都隻具有相對意義。
綜上所述,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具有以下特點:
(1)對健康的認識和判定一方麵與社會發展程度有關,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程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麵也與人的生物學特征和社會學特征有關,如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身體的損害,不能與年輕人的判定標準相比。因此對健康的認識和判斷具有多層次性,因而,也會同時存在著多樣的健康觀和健康標準。
(2)健康是人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麵,健康水平、健康的改善以及對健康的認識和判斷都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另一方麵,健康也是改造環境和社會進步所必不可少的,改善個體和群體健康狀況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健康不僅是一種生物學現象,也是一種社會學現象。
三維健康模式
早期的健康概念完全是醫學概念,既直接又客觀:健康就是“一個有機體或機體的部分處於安寧的狀態,它的特征是機體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沒有疾病”。由此可見,健康就是簡單地被定義為沒有症狀和體征。而症狀和體征是醫生用以確定人體生理機能是否正常的證據。故確切地講,這不是健康的真實概念,而是沒有疾病的概念。
1978年,在前蘇聯召開的國際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提出:從整體的觀點出發,不僅僅強調了健康所具有的生物學意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它是以健康為中心的,不是針對疾病,因而具有積極的意義,是一種積極的健康觀。遺憾的是,這一定義並沒有確定健康的其他水平,也沒有提出一個全麵估價健康與疾病的標準。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首先對三維健康模式的提出提供以下幾個工作假設:(1)完美的健康是一種理想,而正常的健康才是我們要討論的;(2)雖然健康和疾病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但是這種連續的可變因素太多且難以處理,故我們將生理、心理、社會3個方麵均分為健康和疾病兩種可能;(3)假設3個方麵在確定個體健康狀態時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4)健康和疾病是一個動態過程,而個體始終處於這種動態的連續過程之中。
基於上述假說,對三維健康模式提出了8種可能的健康組合。
運用三維健康模式主要是說明健康狀況的複雜性,同時又把健康與疾病這樣一個複雜的連續過程分解成8種健康狀況,使我們可以區別各種健康狀況的不同原因。三維健康模式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在確定健康和疾病以及提出健康的標準時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使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更全麵、更充分。
認識自己
人體中年的到來
生長、發育、成熟、老化、衰老、死亡的連續過程,是生命過程的自然規律。人的生命過程可分為生長發育期(從出生到20歲)、成熟期(20~40歲)、漸老化期(40~79歲)和衰老期(70歲以後)。
人到20歲時,骨骼基本停止生長,身體各器官係統的結構和機能已逐漸完善,表示生長發育已基本完成;20~40歲,人的身心和教育完全成熟,是事業征途的極盛時期。從40歲以後,人的各種生理機能和精力都開始減退,但還不顯著,到50歲時老化現象逐漸明顯,但仍是一個人事業上大有作為的時期。一般進入60歲以後則多種老化特征逐漸出現,老化速度加快,70歲以後各種器官功能顯著下降,視力和聽力的減退尤其顯著,精神麵貌顯著衰變,表現出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