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1 / 1)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魚大肉也早已經不再變得陌生,有的家庭甚至是頓頓肉、餐餐魚地吃。這些人沒有想過,天天這樣去吃,我們的胃怎麼能消化的動?隨之而來的便是“富貴病”的接踵而至。“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這句健康諺語說得非常有道理。

魚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經常適當食用對促進兒童智力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會有一定的幫助。說到魚生火,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魚雖好,但吃多了容易導致人體內火蓄積——即“生火”。因帶魚、鰱魚、胖頭魚、鱔魚等屬於溫性食物,所以,過多食用會容易使人上火。因此,一些內熱偏盛或陰虛火旺體質者,要注意少吃溫性的魚類,在烹調時最好選擇燉湯、清蒸或紅燒為宜。

肉雖然是個好東西,但吃多了對人體來說也沒有好處。這裏所說地“肉生痰”並不是說一個人吃肉過多就容易咳嗽生痰,而是說過多食用肉類食物後,會導致人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肉類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過量攝入容易引起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臨床檢查時常會表現為血液濃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這正是中醫上講的痰淤互結的一種客觀表現,也正是“肉生痰”的外在反映。

所以,我們不要認為隻有大魚大肉才有吃頭,而瞧不起那些粗糧淡菜,要知道常吃五穀雜糧才是給身體最好的補藥。五穀雜糧不僅可用來防治疾病,經濟實用,而且還沒有副作用。比如說,我們常吃的大米、小麥、玉米、小米等,都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氣候幹燥的時候,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讓我們遠離口幹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也不同。

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幹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幹飯有利於控製血糖。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的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等都有著很好的防治作用。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寧心活血的作用。美國科學家發現,吃玉米能刺激腦細胞,增強人的記憶力。玉米中所含的黃體素和玉米黃質還可以預防老年人眼睛黃斑性病變的發生。

事實上,吃粗糧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不如將它們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營養價值更高,因為這可以使蛋白質起到互補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臘八粥、八寶粥、素什錦等,也都是很好的粗糧混吃的食物。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粗糧的吸收和需求等都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長牙時,吃些粗纖維食物對牙齒非常有利,因為進食粗纖維食物時,必然要經過反複咀嚼才能吞咽下去,這個咀嚼的過程,有利於孩子牙齒的發育和牙病的預防。

25~35歲這段年齡的人,吃太多的粗糧則會影響人體機能對蛋白質、無機鹽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影響到生殖能力。

35~45歲這個年齡段,新陳代謝率開始放慢,應少食高甜度的食物,宜食用各種幹果、粗雜糧、大豆、新鮮水果等。

45~60這個年齡段,尤其需要關注、明白調節和補充營養對身體的重要性。像高血壓病人要少吃鹽,食用含有豐富鉀的食物,如幹杏、豆類和幹果,在這個年齡段的婦女到了絕經時,要多食大豆產品,這樣就能夠把骨損耗減輕到最低的程度。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頒布纖維食品的指導大綱時,給出了健康人常規飲食中應該含有30~50克纖維的建議標準。研究發現,飲食中以6分粗糧、4分細糧最為適宜。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大魚大肉雖然營養豐富,但不可多食。隻有粗細、葷素搭配著吃,對人體健康來說才是最合理的。

貼心叮嚀吃粗糧也要因人而異

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60歲以上)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要少吃粗糧,並且要做到粗糧細吃。中年人尤其是有“三高”、便秘等症狀者,長期坐辦公室者,接觸電腦較多族,應酬較多的人,則要多吃粗糧。運動員、體力勞動者由於要求盡快提供能量,所以應少吃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