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1 / 1)

一日三餐如何吃,存在許多誤區。最典型的便是“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飽”,它的謬誤雖然早已被證實,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人沒有走出這個怪圈。常常是“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學的吃法應該是“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還有句話說得很形象:“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這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1早餐要好

吃好早餐,是幹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隻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髒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能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髒的健康。

早餐搭配要合理,合理指的是富含水分和營養。牛奶、豆漿符合上述要求,可任選一種,還應加上其他“幹點”,因為穀類食品在體內能很快分解成葡萄糖,糾正一夜後可能產生的低血糖,並可提高大腦的活力及人體對牛奶、豆漿中營養素的利用率。所以穀類食品是不可缺少的。但這類食品消化較快,過兩三個小時就會感到饑餓(尤其是吃泡飯、粥),因此還要有適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雞蛋、豆製品、瘦肉、花生等,這樣不但可使食物在胃裏停留較久,還能使人整個上午精力充沛。

早餐不宜太油,特別是油炸食品,否則會給胃腸增加太重的負擔,並使脂肪攝入過量。也不要常把方便麵當早餐,方便麵除了碳水化合物,很少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早餐最好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等,然後再配著吃些蔬菜、麵包、三明治、點心等。因為牛奶容易生痰、容易過敏,因此喝牛奶較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飲用。

2午餐要飽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說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

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麵製品(饅頭、麵條、大餅、玉米麵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

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選擇50~100克的肉禽蛋類,50克豆製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饑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

3晚餐要少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但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晚餐時應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盤,內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時可用海苔卷包起,做些變化。主食與副食的量都可適量減少,以便到睡覺時正好是空腹狀態。

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喱、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盡量在晚上八點以前完成,若是八點以後任何食物對我們都是不良的食物。晚餐肉類最好隻有一種,不可多種肉類,增加體內太多負擔。晚餐後請勿再吃任何甜食,這是很容易傷肝的。

三餐的分配要根據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如果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話,早晚各吃150克,即3:4:3的分配比例比較合適。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采用2:4:4;甚至1:4:5的分配比例。殊不知“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晚餐進食過多,對健康無益。

貼心盯嚀早餐要吃熱

早餐要吃熱,因為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中醫學說的“胃氣”,其實是廣義的,並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其中還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後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早晨的時候,夜間的陰氣未除,大地溫度尚未回升,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假如這時候我們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係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時候,不覺得胃腸有什麼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就會發現怎麼吸收不到食物精華,好像老是吃不結實,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膚越來越差,或是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傷了身體的抵抗力的緣故。所以,早餐要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