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有的人常常不按常理吃飯、睡覺和活動,導致出現多種不適症狀。其實,無論是平時,還是節假日,我們都應該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
1飲食有節飲食養生是我們祖先的一大發明,其在發展形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飲食有節,這對養生保健來說十分重要。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
(1)飲食要定時定時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呂氏春秋》中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尚書》也主張“食哉唯時”。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的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胃腸便開始分泌消化液,飲食之物則可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將營養輸布全身。如果隨意進食,不分時間,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導致食欲減退,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不隨便吃零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2)飲食要定量人體每天均需攝人一定量的食物,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反之,如果飲食量超過一定的限度,也會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進食過飽後,人大腦中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比進食前要猛增數萬倍,而這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正是引起人體大腦早衰的一種主要物質。大腦一早衰,其他器官也會相應跟著衰老。因此,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即適當減少進食,使機體處於半饑餓狀態,能使自主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係統受到衝擊,從而促進機體的調節功能,使機體內環境更趨穩定,增加免疫力,保持神經係統功能平衡。有動物實驗也表明,自由進食的動物的壽命要比限製進食的動物的壽命短,而疾病則以自由進食的動物為多。因此,研究者根據動物實驗推斷,用限製攝取能量的方法來減慢生理性衰老的進程,人能延長生命40年。
2起居有常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平常對各種生活細節的安排在內。祖國醫學認為,人的長壽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
在現代人的養生中,家居生活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現代人的生活起居,要特別注意適度性和規律性。有的很有發展前途的中年人競英年早逝,實在是令人惋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起居有常”。長期的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麵色萎黃,目光呆滯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