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這樣的養生諺語:“春不減衣,秋不加帽。”意思是說,人在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棉衣脫掉,以免遇上刮風下雨,被風寒所侵;初秋來I臨,氣候剛冷,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以免氣候乍冷乍暖,導致受涼。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捂秋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1春不減衣春天乍暖還寒,冷暖氣流你來我往,氣壓也不穩定,有時早上紅日冉冉,中午豔陽高照,晚上卻寒潮襲來。王安石的一首詩把春天的氣候說得十分形象:“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春天是一個疾病的多發季節。
人的機體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季之後,在禦寒棉衣的保護下,血管處於收縮狀態,整個血液循環相對緩慢,體溫調節係統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較低了。所以,如果在春天忙於減衣,穿單薄了,遇到天氣變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等疾病。俗話說“四月八,凍死鴨”。春天氣候變化大,忽冷忽熱,脫衣過早就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所以說還是捂著點好。《老老恒言》一書中說,春凍未消,上身衣服略減無妨,但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寧可穿得暖和一點,尤其是老年人因氣溫低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更應該注意保暖。古人《攝生消息論》說:“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老年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脫掉,應準備好幾件夾衣根據天氣隨時增減。
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
(1)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恒定溫度
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左右,人體保持恒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
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恒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
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複蘇,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人,使人感到寒冷。
所以,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
(3)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
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2秋不加帽秋季,天氣是逐日變涼的。9~10月份,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雖降至10℃~20℃,但一般還是“涼而不寒”,這時候過早地穿上厚衣服,人的身體與涼接觸太少,體溫調節中樞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調節體溫的能力就下降,人體的抗寒能力隨之下降,就很難適應寒冷的冬季氣候。這時候適當地凍一下身體,會增加皮膚和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有利於人體的抗病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