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進食後,消化器官一方麵會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如酶、鹽酸及黏液蛋白等;另一方麵會蠕動消化,把食糜送到腸道。消化器官的運動,必然需要增加血液、骨骼、肌肉、韌帶、腹肌等有節律地收縮運動,以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有助於腸胃的蠕動,幫助人體消化。所以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一說法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飯後散步是身體健康的秘訣。在美國,人們通常把飯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稱為“couch potato”,指的就是那些長期缺乏運動、中段肥胖,像是生長在沙發上的土豆一樣的角色。遺憾的是,這種“生長在沙發上的土豆”近年來大有“增產”的趨勢。與此同時,那些和肥胖有密切關係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悄悄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有專家指出,肥胖已經成為僅次於吸煙的第二號致病因素。如果我們能堅持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散步,那麼不僅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而且也能減少把自己“種”在沙發上的時間。因此,對於多數人而言,飯後走走是一種有益於養生保健的好習慣。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飯後是不宜多走動的。
1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體質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就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可以選擇在飯後平臥10分鍾。另外,飯後適當靜坐、閉目養神30分鍾,然後再進行活動是比較合適的。
270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行走對青壯年來說隻是一種輕體力運動,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則可能是一種較強的運動,這容易加重心髒負擔。因此,老年人餐後可適當休息,以改善心肌供血。老年人的步行鍛煉宜在早晚各一次,以沒有氣急、自我感覺良好為度。
3患有貧血、低血壓的人患有貧血、低血壓的人如果飯後散步,由於大量血液供給胃,容易造成腦部缺血,出現頭昏、目眩,甚至昏厥等現象。
4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適合飯後行走。這是因為,飯後隨著胃腸部的血流增加,腦部的血流就會相應減少,再加上用餐後胃部膨脹可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收縮,使心肌供血減少。心髒負擔加重與供血不足的結合,就有可能加大心肌缺血供氧的程度和範圍,這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有危險的。此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也不要飯後臥床,這是為了避免起身時因一時腦部供血不足而發生中風等意外情況。
5肝炎病人對於肝炎病人來說,尤其是肝炎活動期的病人,不適合飯後走動。因飯後胃腸道消化吸收的負擔增加,血液循環加快,進入肝髒的各種營養物質也增多了,肝髒的各種功能活動必定要加強。如果飯後散步,四肢血流量增加,而進入肝髒的血液量就會相應減少。為了保證肝髒的血流和減輕肝髒的負擔,以利於受損的肝細胞能得到很好的修複,肝炎病人飯後最好先休息一兩小時,再適當散步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