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是我國眾多的體育活動之一,更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運動。踢毽子時,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锛、磕、拐、盤,轉身穩步,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像是在欣賞跳舞。
踢毽子時,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使縫匠肌、胭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了鍛煉。
锛、磕、落等動作能使足背肌、足底肌得到鍛煉。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裏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可將毽子上滾下翻,需要使用頭頂、後背、腳跟、腳麵等方法才能完成,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踢毽子能使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易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此外,踢毽子時,由於肌肉不停地收縮,會促使人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肺活量擴大,增強較弱的心肌力量,使心髒跳動有力,這樣不僅能增強人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還能能夠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保護心肺功能。踢毽子還能使我們的胃腸蠕動加快,增加食欲,攝人更多的營養。
俗話說,“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而健康諺語“要得腿不老,常踢毽子好”則充分說明了踢毽子對我們雙腿的好處。
在日常活動中,想要以踢毽子來強身健體時,就需要掌握一些踢毽子的方法與技巧,隻有這樣才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踢毽子時,要選擇平坦的場地,避免風的幹擾,空氣要流通,使肺部能吸收大量的新鮮空氣。在初學時,每個動作,先練習空踢,目的是培養動作的熟練度及身體的平衡感。可以先從單腳踢開始,學完單腳踢的基本動作後,再練習連貫動作,要左右腳交互練習,以促進身體均衡發展。當毽子失去控製時,盡可能用腳掌拍接,真正不得已才用手掌接住,不使其落地。可以此訓練對毽子的接續性及流暢性,並訓練自己的耐力及步法的靈活。踢毽子時兩眼要注視毽子,不要單看腳的動作正確與否,而忽略了掌握毽子落下的時間點。身體躍起在半空中踢毽子時,要注意當落下時,應以前腳掌先著地,以保持腳步輕快,並可避免腳踝受傷。除花招動作特殊變換外,一般踢法都要求毽子直上直落。
踢毽子不是隨心所欲,想怎樣踢就可以怎樣踢的。如果我們不注意,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還會給身體帶來不適。
飽餐之後,不可立即踢毽子。過度疲勞時,不宜踢毽子。練習踢毽,同一動作不可練習過久,否則容易發生充血或兩腿僵硬的現象。踢毽子因運動量頗大,容易流汗,故必須用毛巾馬上把汗液擦幹,並避免吹風,以免著涼生病。在進行踢毽前,必須做暖身運動;在踢完後,必須做整理運動。踢毽時,兩手要自然擺動;跳起踢毽時,全身肌肉放鬆,確保優美姿勢,要隨時調整身體的重心,不可太過緊張。握毽子的正確方法是用中、食指夾住毽底或用掌心定住毽子,切忌用手拉住毽毛,這會令毽毛容易脫落或損壞。
此外,專家指出,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人,應盡量避免踢毽子運動,因為壓在支撐腿膝關節上的重量會很大。如果一定要踢,就要注意控製時間,還要避免玩花樣動作,以避免對膝關節造成傷害。
踢毽子的時間最好是控製在一個小時之內。一些小孩子可能會覺得踢毽子好玩,擋都擋不住,但是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運動的適量很重要,以避免孩子因踢毽子過度而受傷。
相關鏈接倒著走路好處多
在室外散步時,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倒著走路的人。專家指出,倒著走路有利於身體健康。
倒走需腰身挺直或略後仰,這樣脊椎和腰背肌將承受比平時更大的重力和運動力,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動的脊椎和背肌受到鍛煉,有利於氣血調暢。
倒走時,雙腿要用力挺直,膝蓋不能彎曲,這就增加了膝關節、股肌承受重力的強度,從而會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股肌都得到鍛煉。
一個整日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人,采用倒走方法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和腰背酸痛之苦。有研究表明,中老年慢性腰痛患者,每次倒走後會感到腰部舒適輕鬆,長期堅持做,對腰痛有明顯治療作用。
青少年正值生長發育時期,采用倒走有益於軀幹發育,減少雞胸駝背的發生率。
此外,倒走時,動作頻率較慢,可自行調節步伐,體力消耗也不大,這項活動很適合那些不宜做劇烈運動的人采用,如體弱者、冠心病及高血壓患者等。
若能長期堅持倒著走路,對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縮、關節炎等都將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