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吃藥不忌口,枉費醫生手(1 / 2)

所謂“忌口”,是指人在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曆來醫家對此都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黃帝內經》

等醫典中。“吃藥不忌口,枉費醫生手”說的就是忌口在吃藥時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並且還是頗為講究的。

忌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種忌口,叫忌“發物”,即能引起瘡毒、風疹、咳嗽、哮喘等發作加重的食物,多為水產,如帶魚、黃魚、鯉魚、鯽魚、螃蟹、蝦等,還有肉類中的羊肉、狗肉、驢肉、馬肉,以及蔬菜中的韭菜、香菇等。這些食物多屬甘溫性質,具有熱性,吃後容易使人上火。所以,有上述症狀的人,一定要有所注意了。

第二種忌口,是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藥物之間的禁忌。藥物與食物之間,如鱉甲忌莧菜,荊芥忌魚蟹,天門冬忌鯉魚,白術忌桃,服食滋補劑後禁服萊菔子及大寒大涼飲食等。食物與食物之間也有相忌,如鱔魚忌狗肉,鯽魚忌鹿肉,芥菜、鯉魚忌豬肝等。

最三種忌口,是結合每個人的體質或病症而出現的。平時脾腎虛的患者應忌食生冷粘滑性食物,脾胃虛弱的人忌食辛辣香燥食物,有熱症的孩子忌油煎、炒煨食物,肺病忌食辛辣,水腫忌食鹹食,黃疸忌食油膩。

當然,腐爛不潔的食物、生肉、野生菌、未熟果物都在禁忌之列。

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在服用某些中藥時,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裏含有鞣酸,濃茶裏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的胃藥時,禁食大蒜。因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服清熱涼血藥時,更不宜吃辣椒,因為辣椒能使藥效降低,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

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宜忌生、冷、油膩。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如果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中醫忌口的理論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充實和豐富起來的,因此對疾病的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忌口也不是絕對的,還需結合個人的病情、體質、所用藥以及人對一些食物的敏感性加以綜合考慮,酌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