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1 / 2)

《黃帝內經》中對人體疾病的起因有一段說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起居。”由此可知,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已明白:生氣(怒)是人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生氣不但浪費人身體的血氣能量,更是造成人體各種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和多數的疾病一樣,長期生氣的人會在身上留下痕跡。從外表看,脾氣火暴、經常處於發怒狀態的人,容易造成禿頭。嚴重的還會使頭頂的形狀改變,頭頂中線拱起形成尖頂的頭形。生氣的程度輕一點的,會在額頭兩側形成雙尖的M字形的微禿。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人在發脾氣時,肝氣會往上衝,直衝頭頂,所以會造成頭頂發熱,久而久之形成禿頭。嚴重的暴怒,有時會造成肝內出血,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吐血,吐出來的是肝裏的血;程度稍輕一點的,出的血則留在肝內,一段時間就會形成血瘤。這些聽起來很可怕,可是卻是真實的情形。

所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消除一個人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據學者們長期觀察、統計,一個人的自然壽命應當在100~175歲以上,即人的生長發育期為20~25歲,其年齡應是它的5~7倍。顯然,人的實際年齡與自然壽命相去甚遠,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便成為曆代人們的一個不滅的夙願。雖然關於衰老機製的學說不斷提出,但迄今尚無一種公認的定論,但國內外學者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終於找出了長壽者的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心理性格、飲食營養、環境、勞動等,其中心理性格因素居首位。

對於心理性格因素而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心態平和樂觀,遇事不惱(這裏的“惱”,指煩惱、憂愁、生氣等不良情緒)。所以,健康諺語“遇事不惱,長生不老”是很有道理的。

雖然人人都想擁有好心情,但多數人還是很難改變遇事煩惱的習慣。那麼,怎樣才能改變遇事煩惱的不良習慣呢?

1運用智慧戰勝煩惱

智慧是戰勝煩惱的一件法寶。智慧讓我們明白是什麼樣的煩惱糾纏著我們,找出問題的症結,我們就可以決定采取何種現實的態度去對付它了。法國有一位智者講了一個故事:亞曆山大王有一匹烈馬,所有的騎手都被它摔下來,這件事讓人很煩惱。有一位聰明人走過來在馬鞍下找出一根別針,正是這根別針使得馬這般暴躁,他就這樣馴服了這匹馬。許多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我們能找到那根別針。

2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法國作家阿蘭說:“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症,我們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一位大提琴家童年時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7歲的他拖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大提琴,在走廊裏邁著輕快頑皮的步伐,心情顯然好極了。一位長者問到:“孩子,你這麼高興,是不是剛拉完大提琴?”他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這個7歲的孩子懂得一個許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樂是一件歡樂的事情,而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必須忍受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