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輻射能引起變異嗎?(1 / 2)

輻射能引起變異嗎?

哥斯拉

作者:桃之

1954年,美國在比基尼環礁成功引爆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實用型氫彈。根據電影《哥斯拉》的背景描述,這隻沉睡的巨型怪獸正是被人類的核子武器所喚醒,從它誕生之初,就是一隻輻射的怪獸。而電影中作為反派出現的怪獸夫妻“穆透”也與哥斯拉一樣,都是以輻射為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輻射引起變異是電影導演的慣用手段。作為一個稍有生物知識訓練的觀眾,時間長了免不了很想抱怨:這根本就是因為你們懶得解釋嘛!憑什麼哥斯拉隨便照一照輻射就能長那麼大個兒,你當是愛麗絲漫遊仙境的蘑菇蛋糕嗎?輻射跟變異的關係才沒有那麼簡單呢!

變異不是魔鬼

盡管所有的影視作品和電子遊戲都非常喜歡渲染“變異生物”的恐怖外觀和奇異能力,但隨便找本書,哪怕是小學生的生物課本裏麵都能給“變異”這個詞做冷靜的描述——這不過是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罷了。

從我們還是一枚小藍藻生活在遠古海洋裏開始,正是不斷的變異與積累,才演化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物種。如果把進化比作樹,各枝各葉代表著不同的生物種群,變異就是這棵樹的生長動力。無論你在這個詞兒前麵加上什麼DNA變異、基因變異等各種聽起來晦澀難懂的前綴,它們全都是自然界過去發生過、一直發生著、將來也會繼續發生的普通現象。

人類對農作物、禽畜品種進行不斷選育,比如挑選最潔白的百合花一代一代繁衍,它們每一代與父代、祖代之間的區別就是變異。我們正是從自然變異中挑選出了我們最想要的表現性狀,通過一代代繁殖加強,才得到了更白的百合花、更甜的草莓、更大的西紅柿等優良農作物。在現代農業中,育種專家還要借助各種射線輻照和粒子轟擊等手段,來提高這些物種的突變率,供我們挑選(也就是所謂的育種了,不要隨便逮住一枚個頭大的水果就說是轉基因)。

不僅如此,正因為變異才使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有所不同,這些表麵上看不出的小不同積累在基因組中隨著種群流動。正是這些變異,給了我們在環境變化中生存下來的可能。

不是想變你就能變

自從“變異”這個詞被發明,流言就沒有中止過。尤其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嘯引起核泄漏之後,各種“變異”的畸形生物圖文更是抓住機會狠狠散播了一把。如果你去追尋大部分這些指責核輻射或者轉基因的圖片來源,會發現它們要麼是園藝培養的特殊品種,例如62.7公斤的巨大卷心菜、多心皮長得跟花菜似的畸形番茄、某個園藝師專門培育的多瓣花卉,要麼幹脆就是由Photoshop“榮譽出品”。

輻射確實會造成基因突變,但這種變異造成的後果,卻根本不是流行文化灌輸給大眾的那種驚悚效果。絕大部分因輻射受害的動物並不會有什麼巨大的變化。它們可能出現肢體殘缺或畸形,可能長出腫瘤,但更有可能的是,它們看上去和普通同類完全沒有什麼不同。要知道,核輻射損傷DNA分子後發生的是無方向、不可預測的變化。

大部分情況屬於輕微突變並積累在基因中,沒有任何表現;如果嚴重則會直接破壞生物體的生理機能,直接或間接令其死亡,或使其喪失生育能力,從而不能繁衍後代。而能傳給下一代的基因變異,部分對外表和生活影響不大,部分則導致難以成活的畸形或疾病,後者也就無法在大自然中傳遞下去。

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核輻射導致某種動物明顯變大或變凶猛的可靠案例,連野外發現的畸形動物也是鳳毛麟角。瑞士的一名科學插畫師霍納格曾專門繪製核設施周圍的變異昆蟲,最常見的是翅膀、觸角的長短不一,以及肢體的局部殘缺,沒有任何“巨型昆蟲”出現——而這還是基因組相對簡單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