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哺乳動物,尤其是基因組相當複雜的人類來說,相同量的輻射或突變想要對我們造成影響是基本不可能的。上世紀90年代發生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普裏皮亞季的人悉數撤離,如今卻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熊、山貓、貓頭鷹等紛紛在此安家落戶。有位專門在紅森林研究小鼠的研究者發現過一隻有腫瘤跡象的小鼠,他表示盡管有許多DNA變異的證據,但基本上都不影響小鼠的生理機能或生殖能力,更別提兩個頭的畸形鼠了。還有位自1991年就在普裏皮亞季開始調查,曾檢查了超過7700隻鳥類的巴黎研究者表明,他們在一群家燕中發現了11例畸形——僅此而已,再沒有什麼聳人聽聞的新聞。福島核電站事故爆發後,至今也隻有一項確切的研究表明當地的灰蝶產生了12%的翅膀變小、眼睛發育不規則等突變。
退一萬步說,即使突變後出現了身體健全、吃嘛嘛香,隻是體型增大了10倍的某種動物,那意味著它的體重會達到未變異時的1000倍,骨骼截麵卻隻有原先的100倍,也就是說每根骨頭都要承受原來10倍的壓力……它怎麼可能敏捷凶猛呢?恐怕早就先骨折摔死了吧。
自然界進化出一隻大東西多麼不易,任何一種動物體型增大、爪牙變尖、四肢和頭腦變得發達,都需要曆經上百萬年的自然選擇,經曆環境長時間的代代篩選。你得知道,現代大象的四肢骨骼就比它們體型如豬的祖先要粗大結實得多,但它們花了4000萬年才走到這一步。
電離輻射
有了原子彈、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危機的陰影在前,大多數人總相信核輻射能夠導致突變,人人談之而色變。核輻射屬於典型的電離輻射,即指能夠使物質發生電離的輻射。電離輻射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高頻電磁波,如X射線、γ射線;另一類為高能粒子束,如α、β粒子或中子束等。
引發電離輻射的放射性物質是人類居住環境的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電離輻射有41%來自石頭、泥土及建築材料中的放射性氣體;28%來自岩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15%來自X射線等醫療輻射;9%來自食物和飲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6%來自宇宙射線;1%來自高空飛行。天然輻射源所致平均輻射劑量就世界範圍來看,每人每年大約為2.4毫希伏。而我們所關心的“電離輻射危害”則指的是人們在利用射線和核能時受到超過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而造成的健康影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輻射危害隻是跟醫院的X光機或是核電站這些“強力部門”有關,因為隻有這些地方才會有可能出現大量的電離輻射。以醫院的CT檢查為例,目前並無CT檢查會增加腫瘤發病風險的直接報告。
如果你擔心機場和地鐵站的安檢儀的話——《中國輻射衛生》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用計算機程序模擬一個人經過安檢儀的全過程,文章作者假設一個人每年要上300天班,每天兩次經過安檢,每次路過都要耗時20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安檢儀進出口處的鉛簾始終保持完整,這個人在一年中受到的輻射總量為1毫希伏的1/14000。即使鉛簾受到嚴重損壞,打開了3個5厘米寬的縫隙,這個人在一年中受到的輻射總量也僅為1毫希伏的1/120。
與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天然輻射相比,安檢儀造成的輻射微不足道。不過,在不增加生活和社會成本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設法避免接受不必要的輻射。例如,行李離開安檢儀出口時,旅客應等鉛簾完全放下時再取走,以減少受到鉛簾縫隙處泄漏的微量輻射;不要從安檢儀中向外掏行李,更不要隨便鑽進安檢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