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隻要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近年來,在諸多報刊、雜誌中,載有不少有關肥胖成因及治療方麵的論述,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治療方法、治療藥物。姑且不論其治療效果如何,就從其分析結果來看,引起肥胖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概括起來,基本上有以下幾點原因。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是肥胖的關鍵因素。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攝入的熱量超過自身消耗的熱量,這符合“病從口入”的道理。但為什麼有的人吃得並不多但同樣發胖呢?這時需要考慮飲食中不同的成分所占的比例,食用過多的油脂成分可以促進脂肪組織的增長,特別是飽和脂肪。總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的改善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愛心提示飲食調養對於肥胖患者至關重要,如果不注意飲食在減肥方麵的作用,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飲食治療是肥胖患者的第一選擇。為此要做到:如原來食量較大,主食可采用遞減法,一日三餐減去50克。逐步將主食控製在250~300克左右,主食如麥、米和一些雜糧可先用,但食量必須嚴格限製,養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的習慣。對含澱粉過多和極甜的食物如甜薯、藕粉、果醬、糖果、蜜餞、麥乳精、果汁等盡量不吃,否則難以取得療效。膳食中應注意供給低熱能食物,以造成熱量的負平衡,使長期多餘的熱量被消耗,直到體重恢複到正常水平。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與肥胖密切相關,例如:歐洲人過多食肉及奶油,遊牧民族大量食肉,南非人過多食糖類食品等,都易使他們發胖。而美國式的生活方式更會使人肥胖,“可口可樂”或“麥當勞式”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決定了美國近30%的肥胖發病率。生活觀察也發現,同一集體和同一家族的人由於所處的環境基本相同,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也較為相似,所以這些人在肥胖方麵,往往有共同的特征。
基礎代謝率
所謂“基礎代謝率”,是指當我們不吃不喝,躺著不動時,我們體內的各種器官仍需活動以維持基本的生理現象,如保持體溫等,這些活動所需要的熱量,稱為“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高的人,因所需熱量較高,所以較不容易胖——一般男性則高於女性,因為肌肉比例較多。而基礎代謝率低的人則容易肥胖。
遺傳因素
父母有一方為肥胖者,其子女則有41%~50%的肥胖幾率;若父母皆為肥胖,子女肥胖的幾率則提高至66%~80%。天生容易肥胖者,其脂肪合成酵素的功能比一般人活潑,使脂肪容易堆積儲存,導致肥胖。相當多的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傾向,父母肥胖者,其子女及兄弟姐妹間的肥胖亦較多,大約有1/3肥胖者與父母肥胖有關。所以說遺傳是肥胖的禍首之一。
內分泌因素
肥胖症的發生與機體內分泌功能息息相關。當體內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時,機體常伴有繼發性肥胖症的發生。即使是單純性肥胖症患者,體內內分泌激素的分泌往往也會發生一些改變。與肥胖症發生有關的內分泌腺(部位)主要有:位於頭顱部的鬆果體、下丘腦、腦垂體,甲狀腺和甲關旁腺;腹部的胰腺以及卵巢;腹膜後的腎上腺皮質部分以及男性的睾丸等。
心理因素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肥胖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肥胖者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為對某種食物的強烈食欲,以及有通過視覺、嗅覺和人為地吞食比賽而攝食的習慣,這種人往往食量倍增,從而引起過度肥胖。心理因素對肥胖的影響現在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心理因素引起的攝食習慣也成為人們減肥的一個主要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