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突破貸款難困境發展農信事業
民生金融
作者:王浩平
【摘要】農信社多年盡力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的同時,也一直被貸款難問題困擾,如何推廣落實普惠金融政策,解決貸款難問題,如何采取科學有效措施更好解決這一難題是實現社農雙贏得關鍵。筆者就此做一個簡要論述。
【關鍵詞】農信社 貸款問題 解決 發展
一、引言
放貸作為農信社的主要業務,作為控製金融資源供求平衡的主要手段,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放貸的實效性與回收率決定了金融單位自身的經濟效益的好壞。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信社,由於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業務對象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加之信息不對稱,不良貸款問題突出,農信社難貸款難和貸戶貸款難的兩難局麵更加嚴重,進而普惠金融政策和信貸支農措施難以落實,我們農信社從業人員正確看待與分析這一問題,並付諸行動,才能有效解決。
二、貸款難與難貸款的不同表現與原因
貸款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個是農民貸款難,第二個是農信社難貸款。這兩者仿佛是一對爛兄爛弟,是影響農信社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攔路虎。
(一)農民貸款難的原因及表現形式
在我工作過的8個鄉鎮中,退耕還林後,絕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務工收入,在目前災後重建結束後,務工機會越來越少,對能力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高,時斷時續的活兒,大多打工一年僅能維持日常生活開銷。目前,沒有退耕的農戶,農民種地本身就不賺錢,隻有年年向信用社借貸才能維持農民簡單生產。農民要想擴大生產,走上產業化致富之路,苦於無錢。而當地政府由於財政困難,對農民的資金支持根本無暇顧及。在銀行方麵,繼工行、建行、農行相繼退出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民的信貸支持目前隻有農村信用社一家在盡力支撐。
1.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限製了貸款額度。按照常理,生產成本高需要更多的資金扶持,應該表現為比較容易獲得貸款。但是農業生產剛好相反,作為國民需求基礎行業,農業生產具有生產周期長、抗風險能力低、利潤薄的特點,受曆史原因限製,我國的農業生產沒有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園,即便是現在正在推行的“家庭農莊”類型,其生產規模隻能勉強算是中等水平。於是在擴大經營規模,爭取更大額度的貸款額度方麵,難以滿足需要,農戶隻好望而卻步。
2.貸款期限沒有根據農業生產周期製定。農信社的貸款期限依照金融企業的貸款流動性要求而製定,不能契合農業生產周期,尤其是對於多元化農業生產更加不能契合。仔細一算賬,農戶會覺得貸款手續繁瑣或找不到合規擔保抵押,還不如不貸,直接找些私募資金反而方便。
3.利率偏高利息負擔偏重。受自身經營效益整體水平偏低的不利影響,農信社對農業貸款的市場化利率標準是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40%,月息約為9厘,對於收入不高的農戶而言,沒有享受到應用的補貼扶持,加之其它因素影響,造成經營成本過重。
(二)信用社難貸款的原因及表現形式
作為籌備農商行改製的農信社,有許多方麵尚待完善改進,因此,在農業生產與農戶貸款的扶持力度方麵仍有一些不足,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難貸款。
1.先天不足,實力受限。農信合的基層機構遍及所有鄉鎮,各個鄉鎮的經濟情況不盡相同,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包袱,造成農信合資產質量差、呆賬壞賬多,縛住了農信社的貸款扶持手腳。
2.內控外擾,難以突破。農信社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出台了一係列內控製度和辦法,實行了比以前更為嚴格的規定和指標,製定了懲戒力度很嚴格的追責條款。使得基層信用社的支農優勢無從發揮,甚至是在辦理合理的農戶貸款時也變得縮手縮腳,以求自保。另外,政府政績工程,比如萬畝果園、一村一品等農業建設,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全力配合,在政績工程風光之後的收貸工作,往往需要金融機構單獨麵對,即使使用法律手段得以維護,對於農信合自身發展已經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