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的術語叫足,人體中足的結構是很複雜的,它由骨、肌肉、韌帶、血管、神經以及被覆在外麵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構成。一雙足由56塊骨頭、38組肌肉和214條韌帶構成,它占身體208塊骨頭組成的1/4,足的構造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前足部、中足部、後足部,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三個部分的構造及功能各不相同。
第一是前足部,也就是腳趾的總稱。人在步行時,前腳趾抓住地麵,可讓身體前進。
第二是中足部,即主要由中足骨組成,中足骨也名蹠骨,中足骨從第一中足骨至第五中足骨,由細長的、並與腳趾相當的五根骨形成,還保持有某種程度的伸縮性。
第三是後足部,是由足跟部骨所形成,足跟部骨又由跟骨、距骨、舟狀骨和第一、第二、第三楔狀骨,以及立方骨等7塊骨,再加上強度很高的韌帶所構成。對於人類直立時的穩定感的控製非常重要。
在步行時首先由足跟部骨感覺地麵的壓力,其次由足的外側部自中足骨向內側移動,即從第五中足骨骨頭部向第一中足骨骨頭部移動,由此足開始往前步行。根據各種研究顯示,人們步行時,載距突起的部位最易疲勞。
人足的解剖學的構造在於直接連接小腿與足的是踝關節的部分,踝關節的構成中最重要的是距骨下關節,而構成距骨下關節的載距突起最為重要,它連接著跟骨和距骨。載距突起的麵積極小,約 1.5 平方厘米,它不是固定在平麵上,而是有些微彎曲,很精巧而嚴密地嵌在上麵。載距突起支撐著人身體的大部分重力,將力量分配於跟部及前足部。因此,它成為起立、行走、跑步、跳躍、上踢等運動的原動力。
在腿的功能中談到了腿是人體第二心髒的作用,這裏必須指出,第二心髒也應包括足的功能部分。足還有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它通過足部—脊髓—腦而傳入大腦,促進了人類智力的不斷發展。腳位於人體的最下端,是距離心髒最遠的一個器官,因此,從心髒泵出的血,到達腳時,速度就比較慢,又加上地心引力的影響,血液就較易滯留於足部,使回心血量減少。由於血液阻於足部,就進一步阻塞血液的通過。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況,就會引起惡性循環,即靜脈回心血量不足,導致發冷或發熱,足部充血和瘀血,使下半身的血液循環不暢,上半身的血流量增加,血壓升高或降低,心髒負擔加重。因此,人的健康長壽在很大程度上受足的製約,做好足部保健勢在必行。所以有古人雲:“人老腳先衰,樹枯根先竭”,“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可見雙足是何等重要,平時讓腳多休息是一個好辦法,但更重要的是注意平時的足部保健。這樣不但對足部起到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有益於身體的健康。
為了支撐整個體重,腳掌的部位長有幾個弧形,特別腳心內側的弧度較大而堅實,叫做足弓。通過脛骨直接把重力傳到腳上的時候,就由屬於關節部位的巨骨來負擔,而由堅固的腳心內側弧度兩端的踵骨底部內側前端,和第一中足骨的接地點來承受。足弓的適度可像彈簧一般,緩衝重力的衝擊,這對於足弓弧度太小的人來說,是個天生的缺陷,叫做扁平足,扁平足走起路來容易疲勞那是必然的。
腳的肌肉基本上與小腿的肌肉連在一起,因為能使腳作活動的主要肌肉,每一條的起點都正好長在膝蓋下邊緣的附近,其中主要的有通過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和通過前側的脛骨前肌群,前者是在腳跟起落時發生作用,後者是在腳尖起落時發生作用,所以穿著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將使這些肌肉受到過分的擠壓,而引起足骨的疼痛甚至引發膝關節的疼痛。所以花點兒時間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是很有必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