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如何減輕職業的壓力(1)(1 / 3)

1.職業壓力的表現是什麼

職業壓力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所從事的職業帶來的。比如航空飛行、化學工業等一些容易對肌體乃至生命造成傷害的工種,這種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壓力,使人常常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中。另一類是能力和技能方麵的。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出色,技高一籌,比如:醫生的希望是治好病人;經理則希望自己管理有方。但如果你發揮了所有的技能,應有的能力也發揮到了極限,卻仍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那麼不好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壓力也就隨之而來了。

2.如何預防職業心理枯竭

作為一名現代職工,職場的壓力處處可見,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阻力和困擾,以及方方麵麵的壓力,比如來自領導、同事、下屬、客戶、家庭等等各個方麵。在與這些壓力的對抗中,我們可能會暴露出自己本性中脆弱的一麵,就如雛燕欲飛前那無力扇動的柔弱翅膀,又如幼蟬脫殼前那包圍自身的束縛,這一切都在無聲無患中慢慢地消磨著我們的生命,我們能夠就此沉淪嗎?不能,絕對不能!

職業心理枯竭是心理枯竭現象中的一種,心理枯竭是由於持續的巨大壓力產生的現象,它是指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生理、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麵的耗竭狀態。職業心理枯竭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職工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

3.職業情緒疲憊的表現有哪些

情緒疲憊時可有下列表現:

(1)身體能量的耗竭感、持續的精力不濟、極度疲乏、虛弱。

(2)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身心症狀:失眠、頭痛、背痛、腸胃不適等症狀,飲食習慣或體重突然改變。

(4)濫用藥物、酗酒、過度抽煙等。

(5)工作熱情完全喪失。

(6)情緒煩躁、易怒、責備遷怒於他人。

(7)悲觀沮喪、抑鬱、無助與無望。

(8)冷漠麻木、無情。

(9)情感資源就像幹涸了一樣,無法關懷他人。

國內外對職工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問題是困擾職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緒衰竭是心理枯竭的凸現特征。2004年我們對135名銀行職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心理水平低於身體健康水平,其中情緒疲憊較為明顯,工作滿意度低,對身體健康影響最大。中國有35.54%的職工表現出“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

4.警惕職業心理枯竭的危害

人們說,現在經常開“三會”:老年人的祝壽會,青年人的歡送會,中年人的追悼會。這其中反映出了職業枯竭威逼人們的身心健康。

心理枯竭的後果毋庸置疑,表現為對個體、對組織的雙重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枯竭不會立刻致死,但可能使人早衰早亡,近些年愈演愈烈的“過勞死”現象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心理過勞會導致身體過勞,而心理過勞比身體過勞更具殺傷力。上海社科院的(社會科學報)公布一份跟蹤了近10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8~59歲降至調查時期的53~54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市的平均壽命75.85歲低近20歲。在上海地區,1994年調查的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為67歲,較全市職業人群早逝3.26歲,其中15.6%發生在35~54歲的早逝年齡段。

因此,提前對心理枯竭有所預警,並做好準備,減少健康負債是十分重要的。

職工心理枯竭的危害有以下幾點:

導致人際衝突加劇,甚至家庭關係破裂

情緒枯竭會危及人際關係、破壞良好的工作與家庭氛圍。職業心理枯竭的人容易對他人的行為做負麵解釋,對同事、配偶的言行產生多疑與敵意,攻擊性行為增多,諷刺、挖苦、指責別人,甚至打罵孩子與配偶,導致家庭關係緊張,甚至破裂。另外,一些“工作過於投入”的職業心理枯竭者,每日會將工作和工作煩惱帶回到家庭中來,會出現社會角色不清,將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混淆,出現領導角色與丈夫、父親角色同一,將老師角色與母親角色混同,失去了家庭的溫馨。

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轉崗、離職

職業心理枯竭可能會使人失去工作熱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中斷職業生涯。認知枯竭、情緒枯竭、價值衰落等都會影響工作狀態,使職業人無法滿足工作的要求,工作效率降低,不能勝任工作,自我評價和工作評價下降,甚至出現逃避工作的心態,每天早上醒來就害怕麵對一天的工作,不願上班,最後導致離職,或者因為工作效率降低、職業道德下降、做事差錯不斷,而被調崗、降級使用,甚至導致失業。

降低工作士氣,甚至破壞組織氛圍

職業心理枯竭具有傳染的特征,當領導出現職業心理枯竭時,會對下屬員工產生負麵影響;當員工出現職業心理枯竭時,會對同事產生消極影響,從而破壞整個職業團體的工作氛圍。良好的工作氛圍被破壞,就會影響大家的工作士氣,瓦解團隊,降低凝聚力,進而產生整體工作質量下降,危及公司聲譽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