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為什麼偏愛飲酒
男人有苦不愛說。因而煙、酒、吃、喝、夜生活成了男人宣泄情感的方式。
人是感情動物,在內外環境壓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釋放的窗口。男人壓力大,但通過語言交流宣泄的窗口少,男人有苦不愛說,因而煙、酒、吃、喝、夜生活成了男人宣泄情感的方式,其中酒精的刺激、興奮、釋放和麻醉功能尤其符合男人的需要。人類學家維特·巴諾教授通過對美洲印第安部落人群心理行為的研究發現,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慮程度的指標,越是焦慮的人群,酒的消耗量越大,並認為這個觀點適用於所有飲酒民族。
但千萬別忘了,酒絕非謙謙君子,隻要稍一過量,即一步之遙,酒立刻凶相畢露,把飲酒者送入地獄。酒精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表層破裂,而隻要斑塊一破裂,脂質內容物釋放出來,在幾分鍾、幾十分鍾內就能吸引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繼而紅細胞聚集形成“紅色血栓”。使直徑為2毫米~3.5毫米的冠狀動脈迅速狹窄甚至完全堵塞,造成臨床上的心絞痛、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直至猝死。這就是中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一一“危險三聯征”:飽餐、酗酒、激動的病理基礎。
酒造成了無數的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一位著名演員在朋友家中聚會飲酒歡笑間。猝死在朋友客廳裏。隻要想一想,酗酒造成了監獄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醫院重症病人的25%,酗酒之害就叫人不寒而栗了。筆者一位美國醫生朋友,其父是裏根總統高級幕僚。這位朋友從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不久。一次周末晚宴,年輕氣盛,酒後駕車,在高速路上衝出護欄100米,當場死亡,令人痛徹肺腑。難怪世界衛生組織不僅不提倡以少量飲酒來預防冠心病,更是在不久前把對酒的口號改為:“酒。越少越好。”
特別提示
腸遭天天通,一身都輕鬆。體內毒素不排,健康從何而來?
四大基石之心理平衡
健康的第四大基石一一心理平衡。它是我們健康最重要的方麵。人要健康,最為關鍵的是心理健康,心態好。
慈愛心一片,好肚腸二寸,正氣三分,寬容四錢,孝順常想,老實適量。奉獻不拘,回報不求。以上八味藥;先放寬心鍋裏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再放公平缽內研,精磨細研,越細越好。三思為末。淡泊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氣湯送下。清風明月,早晚分服。可淨化心靈,升華人格,物我兩忘,寵辱不驚。
本方六大功效: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奉獻社會,享受生活,延年益壽,消災祛禍。
心理平衡是健康金鑰匙
心理平衡對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作用占50%以上。但是。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這樣的人死得快。
人們要想健康100歲,四大基石中的第四條一一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心理平衡對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得了病沒關係,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什麼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等都有很好的預防方法和藥物。但是,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沒事找事。沒氣找氣,整天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死得最快。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壓力,前麵我們已經講過要學會自我解壓,學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心理平衡,心態平穩。
現在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要不斷地學習適應環境的無數本領:上小學之後上中學,要麵臨考中學,光考上不行,還得考重點高中;上了高中還沒完事,還得繼續努力考大學。當然了,最好是重點大學。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學生時代的壓力都不用細說。好不容易上了大學,可麵對著現在就業形勢的嚴峻。找個工作太困難了。算了,咬咬牙,再考個碩士吧,這就又得在眾多的“高人”中保持“平衡”,擠過那座又窄又漫長的獨木橋。這時。如果再想就業可能壓力就會小一些了。可是真正工作了又會發現能人這麼多。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得付出更多的艱辛。慢慢地,工作走上了正軌,才又發現周圍的人有房有車,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心理又不平衡了。怎麼辦?當然是要更加努力了。於是,路就這麼漫長……
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當自己在比較中處於劣勢時,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一個又一個欲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我們提倡,但我在這裏要說的是要有個度的問題。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這時就要我們學會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後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對我們的身心所產生各種各樣的損害。
還要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壓力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因此,心理平衡、心態好的作用可以超過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各個係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一切疾病都能減少。但心理平衡並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
高度恐懼導致死亡
一解剖啊,這個人沒有病,因為高度恐懼導致三根動脈血管高度痙攣狹窄,嚴重供血不足而死亡。
生氣著急對身體的影響是很大的。美國有一個報道。說有一個人53歲,下班回家,一開門啊,兒子跟妻子正吵架。現在美國的年輕人,有的脾氣很暴,中學生出門有帶手槍的。兒子跟他媽吵架生氣,伸手先掏手槍想一槍把他媽打死,一摸槍沒帶,看見桌上有把水果刀,就抄起刀,一刀衝他媽心髒捅過去,紮穿腸壁,捅破心髒,他媽當時帶著這把刀子慘叫一聲倒下了,死了。他爸當時一看,一陣痙攣,也倒下死了。法醫來解剖,什麼原因呢?一解剖啊,這個人沒有病,因為高度恐懼導致三根動脈血管高度痙攣狹窄,嚴重供血不足而死亡。
我們調查過北京200多個猝死病人,其中,50%的人24小時內生氣、著急、情緒低落;25%的人死以前半小時內著急、生氣、喝酒;18%的人死亡發生在30秒鍾之內,猝死是很快的。
心理暗示的力量
語言不是蜜,可是比蜜還甜;花言巧語、甜言蜜語,絕對比蜜還甜,比蜜還有吸引力,比蜜還有魅力。
古代有個謎語說,它不是蜜,可是比蜜還甜;它不是毒藥,可是比毒藥還毒;它不是花,卻比花還美;它不是劍,但是比劍還鋒利。它是什麼呢?
它就是語言。各位要是不信,你看看年輕人搞對象。隻要小夥子會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女孩子準是個個上當。語言啊比毒藥還毒,“四人幫”一句話把老革命變成了反革命。它比劍還鋒利。劍算什麼?身上拉一刀,中了一劍,沒關係,縫起來,一個禮拜就可以拆線好了。語言傷害人啊,甭說一個禮拜,一輩子也好不了。因為心理的暗示太重要了,暗示作用是我們一個正常的心理現象,人群中約有1/3的人有較強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應,他們容易無條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觀念和說法。
做個實驗:小學生上課,老師拿兩個瓶子,一瓶紅藥水說是香精,一瓶藍藥水說是臭精。老師打開紅藥水,對同學說:“非常香,玫瑰香,聞到香味的舉手,聞不到不舉手。”“老師,我聞到了。”“什麼香?”“玫瑰香。”“我也聞到了,確實是香。”不到3分鍾,1/3的人舉手說聞到香了,還有2/3的人沒有舉手。好,把瓶子蓋上,老師又把臭精打開。“奇臭啊!”邊說邊跑開。“啊,老師我也聞到了,臭極了。”老師對學生說:“聞到臭的請舉手,沒聞到的不舉手。”學生一個一個地聞,有的人感到奇怪:“老師,我們可沒有聞到臭味。”“沒關係,聞到的舉手,沒聞到的不舉手。”最後一點數,40%都舉手,60%沒有舉手。“現在排好隊,一個一個來仔仔細細地聞,究竟是什麼味道?”結果一聞,啊,什麼香精啊,一點兒味道也沒有,就是有點兒顏料。再聞聞那個臭的。哎,什麼臭精啊,也一點兒味道都沒有,隻不過在水裏加了些顏料而已。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老師說香,同學們就真的覺得香;老師說臭,他們就真的感覺臭?這就是暗示的作用。
再比如,醫生發給病人藥吃:“今天我給大家發的藥是美國最好的,半邊紅,半邊白。這個藥吃下去以後睡眠好,頭不痛,血壓下降。”病人吃後複查,反映說:“大夫,我吃了這個藥,還真好,頭也不疼了,睡覺也好了,一量血壓還真正常了。”其實,這藥裏麵放的是澱粉。這就是暗示作用。
一隻蚊子險些要了命
五星級賓館怎麼能有蚊子?不行,起來就打,生氣啊!心裏暗暗一狠勁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一定要把蚊子打死。
有的人為了一點小事。氣得腦溢血,可有的人天大的事,都若無其事。我有一位朋友從加拿大回來度假,挺好。晚上正準備睡覺,突然聽見一個蚊子“嗡嗡嗡”地叫,很生氣。五星級賓館怎麼能有蚊子?不行,起來就打,生氣啊!打半天沒打著,打到12點,心裏暗暗一狠勁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一定要把蚊子打死。打到兩點多鍾也沒打著。結果4點鍾終於把蚊子打死了。可以睡覺了吧,不行,還要躺著靜聽半小時,看看有沒有第二隻蚊子。聽了半天,一點兒聲音也沒有,這下可以踏實睡了吧,結果6點半就醒了,醒來一下地啊,差點摔一個大跟頭。頭重腳輕。怎麼了?折騰一宿血壓高起來,差點兒摔跟頭,一測血壓不得了,昨天血壓122,結果今天血壓19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