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可以從榜樣作用、強化作用、學習動機上來解釋心理問題。孩子通常將自己的父母作為自己模仿的榜樣,如果該模仿行為得到獎勵的話,其行為就會反複出現,進而成為孩子內在的行為。但是孩子在模仿中既能模仿到適當的行為,也能模仿到不適當的行為,隻有通過強化才能改變孩子的不適當行為。
(4)認知理論學說認知理論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是用積極態度來思考的人,而不是用消極態度來解決問題的人。如果一個人傾向於用消極的態度來解釋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其後果是出現消極情感,嚴重的出現心理問題。這種人習慣使用自我責備和自我反對的方式,對自己的錯誤和未來進行評論和推斷。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些理論學說是從不同的角度——精神、自我實現、行為、認知幾方麵來對心理健康進行了論述,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和研究人類心理健康給予了重要的參考和理論指導。
講題二:心理健康對人生的重要作用
幸福是一種感覺,人生是一種追求。人生追求的最大理想是幸福、自由與快樂。即使事業獲得了成功,財富得到了滿足,一旦不健康的心理侵蝕了我們,仍舊得不到幸福,也會失去自由與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認識,心態確實能左右並影響著人生。
1.人的心理健康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社會是眾多個體以各種社會關係組成的群體,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分子或細胞,個人身心健康,積極進取,不斷發展,社會才能穩定、進步。因此,心理健康對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社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我們就拿一個集體來說明心理健康的意義。生活中有很多形式的集體,如班組、科室、班級、家庭等,如果一個集體中大部分成員都樂觀向上,自我發展,人格健全,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這個集體會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積極的工作氛圍,較高的工作效率,會取得比其他集體更大的成就,創造更多的財富,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可,同時,這個集體中矛盾較少,穩定而安寧。相反,集體中成員心理不健康,就會衝突多而內耗大,影響這個集體的穩定與發展。
心理不健康是許多社會問題的原因之一。例如社會上的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等社會問題屢禁不止,這些現象除了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原因之外,和參與其中的人貪圖享樂、缺乏追求、喪失自控、僥幸投機等不健康心理也難脫幹係。一些地方迷信盛行,邪教泛濫,給社會安定團結造成很大影響,給個人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這些人信奉虛無縹渺的天國來世,言談舉止怪異,不能與周圍環境諧調一致,這不正是心理與環境不統一的表現嗎?這些人的不健康心理導致了種種社會問題,結果是害人害己,阻礙社會發展。
犯罪是社會的毒瘤,是以危害他人或集體的人身財產安全為主要內容的行為。犯罪行為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安定,盡管有繁多的法律製約和強大的國家機器,但不論古今中外,法治人治,犯罪行為從來都是沒有銷聲匿跡。
犯罪心理學研究發現,犯罪行為與人的不健康心理有密切關係,例如1872年德國精神病學家K·埃賓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學綱要》,書中主要從精神病態角度研究犯罪的人。1936年美國精神病學家W·希利通過對少年違法犯罪的研究,發現犯罪行為是由情緒障礙引起的,認為犯罪行為是“不能得到滿足的願望與欲求的表現”。德國精神病學家K·施奈德還提出人格異常與犯罪行為有一定關係。
一些心理專家還撰文指出,心理健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是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科學文化體現了人的學識水平,而思想道德則由人的認識、情感、行為體現出來,對自己與環境的準確認識,良好的情緒和恰當的行為是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要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減少社會問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利社會發展。
2.心理健康對學習、工作的促進作用
心理健康是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隻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會對學習和工作的目的、意義、作用有明確的認識,知道隻有經過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積累的知識經驗,從而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少走彎路。對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知道那不隻是要求與責任,不隻是勞動和疲勞,它更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之一,是體現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的唯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