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會冷靜,管理好你的情緒(4)(1 / 3)

(1)自我激勵法在遇到困難、挫折、打擊、逆境、痛苦時,用堅定的信念、偉人的言行、生活中的榜樣和哲理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逆境和痛苦進行鬥爭。自我激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張海迪,在奮鬥的曆程中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壓力,而每當這時候,她總是以保爾、吳運鐸等英雄做榜樣,激勵自己戰勝病殘,堅強地繼續生活。

(2)情緒宣泄法情緒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緒來臨時,我們不應一味控製與壓抑,還要懂得適當的宣泄。

當生氣和憤怒時,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去大喊幾聲,或者像屠格涅夫一樣“在開口前把舌頭在嘴裏轉上十圈,怒氣也就減了一半”,或者進行比較劇烈的體育活動,如跑兩圈、扔鉛球等。

當過度痛苦和悲傷時,放聲痛哭比強忍眼淚要好。研究證明,情緒性的眼淚和別的眼淚不同,它含有一種有毒生物化學物質,會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症狀。通過流淚,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對身體有利。尤其是在親人和摯友麵前痛哭流涕,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宣泄,哭過之後痛苦和悲傷就會減輕許多。

一位百歲老人的經驗不妨借鑒一下。產生不良情緒時,他有調節的妙招:①堅決不去想煩心事;②和童真的小孩們一塊玩耍;③照鏡子,看看自己生氣的樣子是不是很難看,然後努力露出笑容,看看是不是很悅目。

(3)語言暗示法語言是人類獨有的高級生理功能,是人們交流思想和彼此影響的工具。語言的暗示對人的心理乃至行為會產生奇妙的作用。在被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以緩解。

比如,在發怒的時候,就重述一下達爾文的明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憤怒是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或者用自編的語言暗示自己,如“不要發怒”、“別做蠢事,發怒是無能的表現”、“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發怒既傷自己,又傷別人,還於事無補”。還可以在家中或單位懸掛字幅暗示自己。

例如,禁煙英雄林則徐,為了控製自己的暴躁脾氣,便在中堂掛了上書“製怒”的大字幅,隨時提醒自己。在憂愁滿腹時,則可以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要麵對現實,想出解決辦法”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誌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往往對情緒的好轉有明顯的作用。

(4)創造歡樂法情緒不佳時,要積極創造快樂、釀造笑容。笑,能瞬間擊潰所有的煩惱,調節精神,促進身體健康。有關專家研究認為,笑有十大好處:

清潔呼吸道;增加肺活量;抒發健康的感情;消除神經緊張;使肌肉放鬆;釋放過剩精力;驅散愁悶;減輕精神壓力;克服羞怯情緒、困窘的感覺及各種煩惱,有助於人際交往;使人忘記不幸,向往未來。

(5)景色調節法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一個人關在屋子裏生悶氣,不妨到景色怡人的大自然中走一走,比如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花園、郊外,甚至是農村的田園小路,這些景致能寬廣胸懷、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有效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長期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的人,最好定期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

(6)求助他人法培根說過:“如果把你的苦惱與朋友分擔,你就剩下一半的苦惱。”不良情緒僅靠自己調節是不夠的,還需要他人的疏導。人的情緒受到壓抑時,應把心中的苦惱傾訴出來,如果長時間地強行壓抑不良情緒的外露,就會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人,光靠自我控製、自我調節還遠遠不夠,還可以找一個親人、好友或可以信賴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求得別人的幫助和指點。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旁人點撥幾句,會使你茅塞頓開。這時人家即使不發表意見,僅僅是靜靜地聽你說,也會使你得到很大的滿足。

別人的理解、關懷、同情和鼓勵,更是心理上的極大安慰,尤其是遇到人生的不幸或嚴重的疾病,更需要別人的開導和安慰。將自己的憂愁和煩惱傾訴出來,不但會保持愉快的情緒,而且會增進入際交往,令你感覺到自己生活在愛的懷抱中。

5.用理性管製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發牢騷——“我煩死了”、“氣死我了”、“這個人真討厭”,等等。也可以看到一些人雖一言不發,但神情憂鬱,精神恍惚。不用問,他們準是碰上令人氣憤或煩惱的事情了。

為什麼我們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考試得了第一名,我們會非常高興,因為在學校和家裏都有麵子,自尊心大大得到滿足。相反,跟朋友吵了架就會傷心萬分,因為覺得既然是朋友就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該為一件小事而吵得麵紅耳赤。顯然,我們之所以高興、所以傷心,全都根源於我們的“認知”。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情緒。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有時用唱歌、跳舞來消除煩惱,雖然一時輕鬆了,但一靜下來情緒又不好了。這就是所謂“治標不治本”,沒有在認知水平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