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敞開胸襟,拋去心中的煩惱(3)(1 / 2)

的確,拋棄原本就是一種掙紮與奮鬥的過程。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每一次的拋棄,並不表示這就是最後一次。

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全部拋棄。你可以每次拋棄一點,但你至少必須立刻丟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

大劉和一群好友準備去探險。當時,正逢要去的地方遭受嚴重旱災。在旅途中,大劉隨身帶了一個厚重的背包,裏麵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針、觀星儀、護理藥品等。大劉對自己的背包很滿意,認為已為旅行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但是,在旅遊過程中,大劉卻漸漸地感到自己的背包太沉,他每走一段旅程卻感到很疲憊,因而背包成了他煩惱的根源。

一天當地的向導檢視完大劉的背包後,突然問了一句:

“這些東西你確信每一樣都不可或缺嗎?”大劉愣住了,這是他從來沒想過的問題,他開始問自己,結果發現,有些東西的確不可或缺,但是有些東西實在不值得他背著它們走這麼遠的路。

於是,大劉決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送給當地的農民。

接下來因為背包變輕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縛,旅行變得更愉快。通過這件事,大劉得到一個結論:生命裏填塞的東西愈少,就越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從此,他學會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定期解開包袱,隨時尋找減輕負擔的方法。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參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單,決定背包裏該裝些什麼才能幫你到達目的地。但是,你要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清理自己的心靈空間:

什麼該留,什麼該丟,把更多位置空出來,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6.不要苛求,不要斤斤計較

人的許多煩惱都是由錯誤的想法導致的,這就是:為了愛我們的人,我們要力求完美。

一位考生高考時因為生病,沒有發揮好,成績不理想,結果沒能被他向往的清華大學錄取,而是錄取到另一所重點大學。為此,他十分痛苦。在他即將開學之前,一位朋友去他家看他。一見麵,就問他:“你們學校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能占多少?”他回答說:“大概不到10%。”

朋友說:

“你現在就在這10%裏麵,光你們學校就有90%的學生在羨慕你呢!”他想了想說:“這算什麼,我們家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我這個重點在我們家隻能排到末位。”“可你將來還有別的機會超過他們呀!”

他聽了,好長時間不說話,過了許久,才低聲說:“可這次,我定讓他們失望了。”說完,他痛苦地低下了頭。

謝爾·西爾弗斯坦在《丟失的那塊兒》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它繼續尋找著。

終於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裝上,然後滾了起來,它終於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注意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它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生確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其實,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完美嗎?

人生就是充滿缺陷的旅程。從哲學的意義上講,人類永遠不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了人類必須不斷地去創造、去追求。從簡單的發明到航天飛機,從簡單的詞彙到龐大的思想體係。沒有缺陷,產品便不會一代代更新。沒有缺陷,就意味著圓滿;絕對的圓滿,便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追求,便意味著停滯。人生圓滿,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也正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夢,有希望。當我們為夢想和希望而付出我們的努力時,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場必須拿滿分的考試,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最好的隊也可能會輸掉其中的幾場比賽,而最差的隊也有自己閃亮的時刻。

7.永遠微笑著麵對人生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當你心事重重、心情沉鬱,或滿目憂傷的時候,一個陌生人,尤其是異性,衝你一笑,哪怕是一個很清淺的微笑,你也會覺得心情驟然放鬆,迅速鬆弛,那緊張與壓抑在減緩,在變淡,也許煙消雲散。

因此說,我們應當經常用笑來調劑生活。弗洛伊德認為,社會上的“清規戒律”太多,約束禁止人們去“胡說八道”,隻好開個玩笑來緩解所造成的壓抑。

生活中,我們時時接觸各種幽默、笑話、各種悲喜故事片,每每欣賞完畢,我們會覺得恬淡、自然、愉悅、舒適,同時也會感到生活的滋味,我們可因其而笑得前仰後合,也可因其而手舞足蹈。不論是相聲大師絕倫的語言,舞台小醜的滑稽表演,藝術家的精美雕刻,還是電影或戲劇的悲喜結局,都可成為我們開心快樂的素材。